今年,海淀区园林绿化局通过构建生态廊道、恢复野生动植物生境、建设留野区、营建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引入重要物种等一系列提升生物多样性举措,使得三山五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显著提升。自今年3月起,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对三山五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监测,目前共记录到鸟类17目44科148种,包括新纪录到的白胸苦恶鸟、大沙、三宝鸟等10余种鸟类。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深入推进,三山五园地区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鸟类前来觅食、栖息和繁衍。

  营建三山五园地区生态空间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为了提升三山五园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组织专家团队对该地区多条生态廊道进行识别,编制了生物多样性规划项目库。通过持续推进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促进山地与平原地区生态空间的连贯性,积极营建三山五园地区生态空间。通过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及自然带,打造了传粉媒介花园、食蜜源灌丛、动物饮水点、本士堆等微生境,丰富了生境类型多样性,不断夯实绿色生态基底,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些系统综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野生动物不仅能够‘吃得好’,而且能够‘留得住’。”

  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完整性

  在引入重要物种等工作上,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在北坞公园放归了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红隼和鸳鸯等;同时,在玉东郊野公园启动了北京本土鱼类种群恢复工作,采用“综合立体生物投放”策略,投放了上万尾鳑鲏(俗称“鳞片”)、䱗条、棒花鱼、圆顶珠蚌等多种生物,逐步修复了当地生物链,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完整性,重现“鱼翔浅底”的美好画面。

  截至目前,海淀区共记录到鸟类17目44科148种,包括新纪录到的白胸苦恶鸟、大沙、三宝鸟等10余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黄鹀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震旦鸦雀、黑、白腹鹞、红角鸮、游隼等20种。值得一提的是,三山五园地区首次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踪迹,首次发现被称为“鸟中熊猫”的近危物种(NT)震旦鸦雀,记录到极危物种黄胸鹀和低斑蜻,观测到大量凤头蜂鹰盘旋、赤腹鹰觅食的场景,以及繁殖中的鸳鸯幼鸟11共54只。白鹭、池鹭、白骨顶种群已从颐和园扩散到石渠公园及北旱河等区域。这些都是三山五园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证明,也说明近年来三山五园地区的园林绿化和生态修复工作卓有成效。

  海淀区不仅成功推动了三山五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下一步,海淀区园林绿化局将继续加强三山五园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升生态廊道连通性,持续监测重点区域野生动植物种群变化,促进海淀区园林绿化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