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海淀区文化建设大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大会正式发布奋力谱写“人文海淀创新之城”新篇章——《海淀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力争用3年时间,把海淀建设成为文化内核鲜明、精神品格彰显、人文氛围浓厚、城市品质跃升的全国一流文化强区。
明确海淀文化建设战略布局
海淀区将充分发挥文化的定力、创新力、影响力、融合力,着力构建“人文海淀创新之城”的整体城市形象,突出“一核、一区、两带、多组团”的文化功能格局。
“一核”,即培育塑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关村创新精神为内核的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
“一区”,即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建设国家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
“两带”,即融通城市文脉、水脉、绿脉,以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品质。
“多组团”,即连片改造提升新中国成立红色文化主题片区、“畅春新园”科技文化集聚区、五棵松时尚潮流文化消费区、西山文化旅游休闲区等多个重点文化功能区域。
实施文化建设“五大行动”
《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文化建设“五大行动”。
实施先进文化引领赋能行动,让思想根基更坚实。海淀区将着力抓好凝心铸魂工程,打造具有海淀特色的理论宣讲品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技术文明,涵养朝气蓬勃、大气开放、正气充盈的城市精神品格;开展城市文明品质提升计划,完善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引领市民群众共建美好家园。
实施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让文化惠民更温暖。海淀区将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园、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硬件水平和服务功能;培育品牌文化活动,办好中关村开学季及毕业季、中关村音乐季等系列活动;优化文化空间布局,统筹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文化空间专项计划、品质书店计划;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深入挖掘“一村三山五园”资源,打造一批体现海淀气质、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让城市文脉更鲜明。海淀区将着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组织实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加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价值阐释与传承发展;推进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推出一批文物空间与文化推广结合的新场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巩固拓展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成果,深化和推广文物保护利用的“海淀经验”;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精品展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实施文旅产业融合焕新行动,让创新动能更澎湃。海淀区将着力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完善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支持文化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街区、校区、园区“三区融合”,打造文化科技融合的新场景、试验田、首发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完善“大旅游”服务管理机制,提升海淀文旅品牌影响力和旅游业发展活力;健全海淀特色文旅产品体系,加快发展红色研学旅游、科技旅游产品;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能级和集聚水平。
实施城市形象展示传播行动,让海淀故事更精彩。海淀区将着力完善海淀形象推广宣传体系,策划实施品牌传播项目,升级海淀城市标识体系,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整体协同、响应迅速的政务新媒体矩阵;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释放中关村论坛品牌效应,策划开展文明交流对话、文化展示推广等配套活动,加强与世界级文博机构对接交流,积极探索引进国内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的高水平展览,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落实40个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在行动计划基础上,海淀区进一步明确了40个重点项目,以项目化、清单化推进落实。
其中的代表性项目有:高水平建设“海文智库”,做强“感动海淀”榜样品牌;实施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推进翠湖文化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畅春新园”科技文化会客厅,以北部文化中心为试点探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开展大慧寺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以西山文旅资源统筹开发打造“西山画屏”文旅品牌,精心培育“海淀有礼”城市礼物品牌;推出中关村文化主题展,建设数字化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建强用好区属媒体“大端大号”。
海淀区将通过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全方位支撑投入、强化全链条改革创新、强化全社会共建共享,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与联动,进一步汇聚文化建设合力,确保《行动计划》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