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联合支持下,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举办了以“数理人文启智,融合创新赋能”为主题的海淀区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通过学生课堂展示、成果展示、主题发言和案例展示等环节,展现了跨学科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成果。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展示中,学生们化身为小小外交官,积极参与《贡献青年智慧实现零碳未来——模拟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课程。老师正在引导学生剖析折线图与数据关联,培养数据处理能力;在另一个课堂上,老师则借助数据分析和各国地理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出所代表国家的立场,并围绕国家立场提出目标和措施,完成预案初稿,为谈判做准备。这些课程不仅以跨学科的视角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而且用所学智慧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磅礴力量,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和责任担当。

在《古人的智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连廊》课程中,老师带领学生从学校连廊改造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设计连廊的跨学科学习。学生们查阅资料,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描述,深入探究二十四节气背后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增强了中国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依托美术学科的创意设计,学生们打造了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趣味学校连廊,凸显出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将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流行元素展现出来,提升了文化涵养、审美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成果展示环节,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的高二学生开展了“第三届模拟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这是他们历经一年研究性学习的最终成果展示。学生们通过模拟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全面理解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培养了社会担当和国际合作精神。

主题发言环节中,与会者就跨学科教育的实践与理论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分享了华东师范大学在跨学科学习方面的探索和成果。同时,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校长胡伟涛详细介绍了学校课程的背景、设计实施和未来发展。胡伟涛表示:“我们通过培训和成立工作坊,请专家帮助指导,进行综合的教研,大家逐渐认可,最后成立了我们学校跨学科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大家互相研讨和交流,通过课堂的实践来提升老师们在跨学科建设这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研究员鲁小凡表示:“很多老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不是很清晰,那么我们是如何引导老师来克服这个困难的?主要是通过实践来引导老师们克服这个困难。也即是引导老师在具体的创作、设计我们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案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老师深读课程标准,相互通过同伴的讨论以及请专家做概念的辨析,逐步引导各位老师理解我们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从而深化、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们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案例展示环节推出了四个典型跨学科案例,包括清华附中志新学校的“品红楼之韵,创十二钗风华:红楼梦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等,这些案例展示了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文化理解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与会干部教师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达成共识的平台,也为中小学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与实施开启了新的研究篇章。海淀教科院将依托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在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等一批学校开展实验,继续推进跨学科学习的深入研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