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米观山桥的壮阔、一里观湖廊的静谧,到思雅挑台的雅致,林下观岛的幽静……木制栈道巧妙地蜿蜒在南沙河之上,将两岸的绿意与人文景观有机连接。踏上栈道,脚下是潺潺的流水,身边是摇曳的树木,与远处层叠起伏的山峦构建了一幅写意山水画。

从海淀区水务局了解到,南沙河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日前正式建成亮相。该工程贯通了20.4公里的滨水慢行步道,缝合160公顷的蓝绿空间,山水风光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为海淀北部新增靓丽滨水风景线。

滨河路联通 唤醒沿河城市活力

南沙河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项目范围西至稻香湖路,东至京新高速,南起北清路,北至南沙河西路。河道全长11.2公里,流域面积115.9平方公里。工程包含南沙河、周家巷沟以及东埠头沟三条河道,地理位置优越,流经湿地公园和多个北部科技园区。南沙河段河道周边由上庄路、东马坊中路、南沙河西路、南沙河东路、翠湖北路、稻香湖路等所组成的交通网络串联了周边多个湿地公园和村落;周家巷沟段河道周边由翠湖南路、稻香湖路、翠湖北环路等主要道路组成,通行方便,周围巡河路紧邻纳通科技集团总部;东埠头沟段河道下穿上清路,与北清路衔接。北清路沿线遍布用友产业园区、永丰产业园区、中科产业园区、中关村壹号等众多北部园区,是海淀山后地区东西方向重要的通勤道路。

“此前三条河道的慢行系统存在步道断点和无法贯通的问题。”区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解决三条河道的滨水慢行系统的贯通与连接问题,通过对现状巡河路线梳理,重新整合串连改造,同时新建滨水步道与栈道连通滨水步行道路,缝合两岸开放空间,重塑海淀滨水慢行系统山后区域的骨架。“我们通过慢行串联、景观序列、生态衔接和活力水岸四个层面的设计改造,将南沙河打造成现代、活力、自然的滨水休闲空间,串联起海淀北部各种生态和城市资源,进一步满足区域市民骑行、步行、跑步等慢行休闲方式的需求,打造海淀北部特色滨水绿色空间,塑造出精彩律动的河道景观。”

据了解,南沙河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整体分为三部分,分别是生态科技滨水慢行段,即北清路至翠湖南路之间,河道属于周巷沟和东埠头沟,周边以产业园区、绿地为主。该段滨水空间主特色为结合产业园区的现代风格与周边绿地的自然风格,打造一条现代主义风格的滨水慢行步道;生态活力滨水慢行段,即翠湖南路至上庄路之间,河道属于周家巷沟和南沙河,该段河道具有河面宽阔、生态优异的特点,设计围绕唤醒滨河活力,并结合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活力滨水慢行环;生态自然滨水慢行段,即上庄路至京新高速之间,河道周边人群密度较低,本地生态稳定,是适合漫步、亲近自然的路段。场地以现状郊野风格为基础,仅对巡河路进行了翻修,在河湾处增设了景观平台,在不破坏场地现有风格的同时,保证了原生态、近自然的氛围感。

打通慢行断点 提升滨水风貌

骑着自行车沿完工后的南沙河滨水慢行路线前行,一路上仿佛人从画中过。“我们通过结合河岸现有的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的滨水路网脉络,增强周边水岸空间的联系。同时,对滨水空间进行升级改造,新建景观平台,整体提升河道观景环境,进一步开发滨水空间,打造疏密有致的线型景观序列。”区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流域河道尺度的不同,设立大小各异的景观节点,提升滨水空间游览的节奏感,丰富游览体验。”

通过新建滨水慢行步道,串联起流域区域绿地,缝合了周边生态斑块,并借由滨水绿道与周边公园绿地进行有机连接,为160公顷的多功能城市绿地注入了新活力。项目通过新建横跨南沙河宽阔水面的百米观山桥,联通了常乐村和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南侧绿道交通;大寨渠处新建跨河桥,打通了两岸慢行系统断点。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保留了慢行系统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和生长良好的树木绿化,新栽种以本地乡土植物树种为主的树木,局部重点节点空间和重点慢行片区的路段选择了观赏性的树种,如元宝枫、银杏、海棠等。陡坎、挡墙、坡地等立面结合环境特点,采用攀援类植物形成良好的垂直绿化。河道上开口线内人行步道两侧绿化以低矮灌木和地被花卉为主,降低对行洪安全的影响。临水及近水区域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种植以耐水湿的植物为主,通过丰富的河岸植被,重塑岸坡生态,打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滨河风貌。”南沙河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

南沙河滨水慢行步道整体风格有了显著提升,地面铺设了适合快走、慢跑和骑行的软性铺装。“在慢行道路面设计上,综合考虑了安全舒适步行、环保生态、经久耐用等要素,在满足使用强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路段的场地特性,分别使用了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砂石、可再生材料等路面材料。在步道标识颜色上,采用蓝色为主题的涂装,对人行步道和骑行道进行了明显划分,同时设计了符合海淀文化底蕴的图样,让地面标识在容易辨认的基础上,独具特色、美观大方。”南沙河滨水慢行景观提升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在自行车道设计上利用现有滨水道路,使用连续性较强、坡度适宜、美观与趣味性并存的路线设计,营造良好的骑行环境。同时,慢行道路还设立电子车挡,实现水岸边人车分流。

考虑到市民夜晚的通行需求,百米观山桥设计了观景灯光,夜幕降临,沿桥灯带亮起,光影倒映河面,成为横跨南沙河的一道靓丽夜景。沿河步道则以绿色照明、见光不见灯,保护生态的原则,设计敷设与周边河道环境风貌相统一的路灯,色彩以深色或者灰色为主,远看与岸边树木融为一体,柔和的暖色主光辅以线性冷光,营造既舒适温馨又明亮安全的步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