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海淀区文化馆(北馆)剧场里,“九疑琴韵雅奏华章”北京太和坊古琴新春音乐会精彩上演。居民沈女士听得如痴如醉地说:“我就住在温泉路45号院,走路到文化馆也就不到10分钟。这边经常举办高品质的文化演出,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放松自我的方式。”

从活动纷繁的海淀区文化馆,到坐落在小区内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再到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如今的海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众多优质的文化资源,群众的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和便捷。

高质量课程“触手可及”

“你这树枝上的小鸟画得真好。”“是呀,这小鸟老师帮我改过一次,感觉特别生动。”元旦前,在北太平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活动中心”),这里的水墨画培训课程热火朝天。学员们围坐在桌子旁,有的在相互交流绘画技巧;有的在认真描绘着手中的作品,现场一片其乐融融的氛围。

学员刘奶奶展示着自己的山水画作品,自豪地说:“特别感谢北太平庄街道为我们周边居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环境,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学习高品质课程。你看我跟着老师学画的这座山,是不是挺有韵味?”

“我们的活动特别受附近居民的欢迎,2024年共接待居民达2.6万余人次。”北太平庄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李春介绍,活动中心设有国学讲座、钩针与编织、成人英语等专业培训课程。此外,和活动中心同处一楼的北太图书馆,馆内有丰富的藏书及报纸杂志,供辖区居民阅览。

北太平庄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只是海淀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当前,海淀区以“2+29+N”总分馆体系延伸服务,采取南北2个总馆(海淀区图书馆、文化馆为南区总馆,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为北区总馆)、29个街镇综合文化中心为分馆、N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服务点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通过线下培训、线上直播及数字化课程三位一体的方式,采用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全覆盖地向29个街道分馆、600多个社区服务点输送8大门类、30余种艺术培训,实现高质量、常态化、不间断的课程供给,近三年总分馆共举办13406个培训班,惠及40万人次。

文化新空间“百花齐放”

日前,壹美美术馆里正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4-2024”,28位曾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的艺术家们,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高超的创作技巧,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带着孩子刚看完展的居民周女士感慨道:“美术馆离家很近,每次有新展我都会带女儿一起来看,在这里不仅能近距离观看到高品质的艺术作品,还能参加手工、寻宝游戏等与展览相结合的公教活动,对于成人和儿童的美学教育特别有帮助。”

“2024年,我们先后举办了8场不同主题的展览,为海淀北部地区提供了更专业、环境更舒适的文化艺术空间。”壹美美术馆馆长路贝介绍,自壹美美术馆成立以来,已累计举办31个展览及200余场公益性公共艺术活动。

“近年来,海淀区通过社会化合作方式积极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将其纳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行项目制补贴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间品质。”区文旅局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包含壹美美术馆在内,海淀区已通过社会化合作方式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49个,覆盖29个街镇。”

在“以‘2+29+N’总分馆体系三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携手各类社会资源拓展文化新空间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的指引下,如今的海淀已经构建起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域化版图,有效增加了基层公共文化产品的优质供给,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乐享高质量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