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近日,海淀区香山街道邀请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原二级调研员、作家沙敏和北京儿童医院妇儿中心中医科主任钟雨洁走访香山慈幼院百岁老校友,了解香山历史故事,深挖地区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2025年香山街道党工委开展“找寻红色记忆留下香山印记”行动的首次行动。通过深入走访辖区内的历史亲历者、见证人等方式,多渠道寻找文史素材和线索,全面地对文史资料进行收集、挖掘、整理,并通过举办历史照片展等活动进行广泛传播,使文史资料收集成果充分体现香山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亮点,让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历史文化遗产都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地保护。

此次走访的老人方亭,目前已经101岁高龄,3岁时进入香山慈幼院,毕业于香山慈幼院幼稚师范学校,曾负责中共北平地下电台工作,也是《北京晚报》创始人之一。在与方亭的交谈中,大家通过共同聆听香山慈幼院校歌,察看毕业证、老照片、《红色香山百年香慈》手册等资料,详细了解了香山慈幼院的校舍分布、慈善和教育事业、教育理念、熊希龄先生生平事迹、相关革命人物,及方亭老人在香山慈幼院求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和创办《北京晚报》的相关情况。

香山慈幼院是北京实验学校(海淀)的前身。1920年,香山慈幼院成立后,引进世界先进慈善教育模式,收养和救济了大批贫苦幼童,院内设置婴幼儿、小学、中学、师范、职业教育等部分,设立香慈小家庭、举办回家日等完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的活动,设立分级职业教育,鼓励高等教育。香山慈幼院和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活动的单位。1925年,郭隆真在慈幼院先后建立两个党团组织,并建立党支部。到1928年初,仅男校就有中共党员70多名,其中很多人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香山,香山慈幼院为中共中央一共腾出了3000多间房,包括熊希龄的私人住宅双清别墅。此前,香山街道进行了大量走访,并把收集到的历史资料编制成图册。2018年编制的《记忆中的香山》画册和2020年编制的《红色香山百年香慈》画册,引起对香山历史感兴趣、想了解香山历史的社会各界人士高度评价和关注。

沙敏表示:“今年,我在《百年潮》杂志发表了《百年香山慈幼院》文章。接下来,我也会把方亭老人的故事和我了解到的历史情况,撰写成文章进行发表,让更多的人了解香山的历史故事。”

钟雨洁表示:“我根据之前香山慈幼院的教学课程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理念,把香山慈幼院劳动课、礼仪课、阅读课做了新编教材,现在在一些幼儿园做教育实践,等年底出成果了,我再拿来与街道和方亭阿姨共同交流。我也会把这次走访的收获,继续融入到以后的教育工作中。”

搜集历史文化资料是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香山街道通过面对面了解历史亲历者的事迹,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录香山地区发展的历史和变迁,以亲历、亲见、亲闻的方式,讲好香山故事,保护好、传承好香山历史文化。后续,香山街道将在做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工作的同时,深入走访群众,找寻红色记忆,广泛收集资料,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香山历史文化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扎实做好香山地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