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星火成炬。街头巷尾、公交地铁,身穿马甲的志愿者,忠于职守、热情服务,让人肃然起敬;社区、村,党员、居民积极参与大扫除、垃圾分类、接诉即办,共建美好家园;高校周边,大学生踊跃参加“海·青”社区服务行动,甘于奉献、浸润人心;平凡的岗位上,无数劳动者爱岗敬业,用心书写不凡的业绩。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动,鲜活“身边故事”的教育鼓舞,激发海淀大地向上向善、见贤思齐的澎湃动能。

海淀作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集中承载地区、全国文明城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凡英雄不断涌现。一个个榜样,犹如一座座灯塔,感染周围的人;一件件凡人善举,犹如一束束微光,汇聚强大能量。

今天,我们走近几位普通的海淀市民,在他们的行动中,感受首都市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感受各行各业身体力行提升城市文明品质的担当作为,感受海淀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底气、志气、锐气。

她以奉献之心照亮社区温暖之光

——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居民的“知心人”殷翔

殷翔是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居民,一位兼具坚韧与爱心的女性,她的人生轨迹如同一场精彩的冒险,充满了挑战与突破。

她在工作之余研读心理学,从央企离职后主动回归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自2019年起,每周二早上义务为小区居民做心理咨询,并带动周边更多女性心理咨询师加入,共同组建“志愿心理咨询服务小队”,陆续接待了50多位咨询者。2023年,她所居住的小区进行综合改造,在改造方案征集意见、入户协调上下水改造、沟通施工方等过程中,她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整栋楼全部完成上下水改造。

“我要感谢我的爱人和家人,没有家人的支持,就没法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采访中,殷翔多次提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总是如影随形,给予她前进的力量。

殷翔研究生毕业之后,在北京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央企人力资源的工作,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闯劲,早早地被提拔为人力主管。结婚、生娃……渐渐地,她也意识到即将触碰到职业女性的职场发展“天花板”。于是殷翔开始转型,在工作之余,她坚持学习心理学,并考取心理咨询资格证。2018年,她辞去央企的稳定工作,转行“职业讲师”,开设心理咨询所,要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来帮助别人,并在回归社区后,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角色转变为社区居民点亮“心灯”

从2019年开始,每个周二的早上,殷翔都会在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的阅览室里义务给小区的邻居们做心理咨询。渐渐地,这个“志愿心理咨询服务小队”的咨询师从原来的1位发展到了8位,形成了覆盖儿童、老年、家庭、职场女性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咨询团队。通过这几年的社区服务,殷翔已经与很多居民成为知心朋友。

“要说印象最深刻的是2022年秋天我们接待的一位女士,最终帮她化解了心结。”提起当初给居民们进行心理疏导的情景,一对中年夫妻的家庭矛盾让殷翔记忆犹新。

2022年秋天的一个上午,殷翔像往常一样坐在咨询室里接待来访的居民,这时,一位中年女士来到她面前默默地坐下,低着头一言不发。

“怎么称呼您?您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按照惯例,殷翔先亲切地询问这位女士,过了一分多钟,这位女士始终沉默着,但一会儿却欲言又止。殷翔此时已经预判,这位女士肯定有难言之隐,这个时候过多的询问话语反而会刺激到她,只有慢慢倾听,才会让这位女士敞开心扉。“从心理学上讲,倾诉可以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从而减轻心理压力,甚至还可以缓解心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殷翔说。

在殷翔的鼓励下,这位女士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丈夫长期对她冷暴力,甚至还冷嘲热讽,再加上婆婆和小姑子与她关系也不融洽,一度觉得无法面对自己的丈夫,甚至还有了轻生的想法。

“她前后来了3次,每次都是在倾诉自己的痛苦和丈夫对她的冷暴力,这种情况下,必须让她和她丈夫一起来,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殷翔说,经过3次的疏导,这位女士的抑郁情绪已经得到初步缓解,答应下次和丈夫一起来参加心理疏导。

“这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说明夫妻俩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心理疏导为他们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殷翔说。于是,这位女士和丈夫一起来心理咨询室,殷翔认真倾听,通过让双方表达自我,并找到共同点,建立共识等环节,逐渐使夫妻俩敞开心扉,互相找到自己的不足,并理解对方。

后来,这对夫妻矛盾化解后,殷翔在社区里多次碰到这位女士。“殷老师,感谢您。”每当听到这句感谢的话语,殷翔都感觉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

这其实只是殷翔为社区公益服务的一角,几年来,殷翔团队为社区50多人提供了心理服务。殷翔说,社区心理服务就像一盏明灯,点亮社区居民的心灵世界,为居民提供倾诉和释放压力的平台。

全程参与助力小区综合改造

在扎根社区公益服务的时间里,殷翔实现了从普通居民到社区事务积极参与者、美好家园建设者的华丽转身。从最初的志愿心理咨询服务,到后来参与社区组织的志愿外语服务,担任楼栋楼长,再到被小区居民推选为业委会联系委员,殷翔的角色不断丰富,参与社区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持续拓展。

2023年,殷翔居住的小区迎来了综合改造工程,她成为连接居民与施工方的关键“桥梁”。

“小区改造中,入户上下水改造是最难的部分。”殷翔说,她当时负责沟通的12号楼户型多样,居民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并非每户都支持改造。有的居民担心家中老人小孩的生活用水保障,有的则因为刚装修不久,对水管重新铺设涉及的拆墙打洞心存顾虑。而且,只要有一户反对,就会影响整栋楼的改造进度。面对这些困难,殷翔没有退缩。她和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工作人员分头挨家挨户上门劝说,耐心地向居民们解释政府的出资政策、工程质量的监理保障、拆墙打洞后的还原措施、改造工期及供水保障等。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成功说服了12号楼全体居民同意改造。

作为管理出身的职场女性,殷翔原本有着干练、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但回归社区后,她深刻地认识到,与邻居们打交道,效果远比效率更重要。研习心理学后,她更是明白了共情在人际交往中的关键作用。殷翔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从职场到社区,她不断挑战自我,实现着人生的价值。她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社区居民的心灵,也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义务理发十余载“小巷管家”暖万家

——从“头”温暖社区居民的理发队队长李大利

72岁的党员李大利是北下关街道大柳树北社区的“双面守护者”——既是“学雷锋”理发队队长,也是居民信赖的“小巷管家”。10余年来,她手持理发剪奏响公益乐章:带领20余名志愿者每月6次定点服务,从银发老人到农民工,累计理发超万人次。作为“小巷管家”,冬日排查易燃物,夏日紧盯下水道,冒雨送还手机……李大利以“赠人玫瑰”的信念,让雷锋精神的星火在北下关燎原。她说:"我会一直做下去。”

在北下关街道大柳树北社区,总能看到一位圆脸、笑容可掬的老人忙碌的身影——或手持理发剪为居民理发,或在楼宇间巡逻。72岁的老党员李大利,既是“学雷锋”理发队队长,也是居民口中的“贴心管家”。10余年来,她用一把剪刀、一颗热心,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生活的点滴,如点点星光点亮街巷的温情。

一把剪刀剪出社区温暖

退休前,李大利是北京市货运服务公司车队安全员,工作期间多次获评“先进驾驶员”,1982年荣获“北京市劳服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退休后,她的党组织关系转至大柳树北社区,开启了更忙碌的退休生活。无论是谁家遇到困难,这位“知心大姐”都会伸出援手,居民遇到问题也总爱找她帮忙。通过选举,她担任起柳北社区党委宣传委员、五支部支部书记,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2013年,李大利在参加义务理发活动时发现,许多老人因行动不便等原因面临理发难题,于是便提议组建一支义务理发队。几位退休人员一拍即合,“学雷锋”理发队就此成立。

“每年3月5日是学雷锋日,所以我们定在每月5日,固定在大柳树路为大家义务理发。你们只要5日上午过来,就会看见我。”李大利说。

起初,队伍仅在柳北社区服务,后经街道市民活动中心整合资源,发展至20人左右,覆盖辖区31个社区。李大利和队员也将每月1次的理发活动扩展为每月6次定点服务,服务对象从老年人扩大到不同年龄段居民,包括路人。

一次活动中,附近工地的农民工跑来试探着问:“真的不要钱吗?”李大利语气坚定:“我们从不收费!有需要随时服务!”理完发的农民工竖起大拇指。

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把推子,工具虽简,功夫不减。凭着对居民头型、样貌的熟悉和娴熟技艺,理发队赢得无数笑脸。在李大利带领下,“学雷锋”理发队已开展服务200余场次,累计服务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志愿队伍,暑期实践的中学生从“默默打扫”转为“陪老人聊天”。“扫一扫碎发也是做公益。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群众的事。”李大利常这样鼓励新人。如今,这支队伍已成为北下关志愿服务标杆之一。

“小巷管家”贴心守护社区

“遇到事情都愿意找李管家出主意!”大柳树北社区的老人们常常这样说。除了义务理发,李大利还是社区的“小巷管家”,无论是社区巡逻、排查安全隐患,还是服务空巢老人、调解邻里纠纷,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10余年来,她坚持在小区担任义务巡防员、巡查员、调解员,成为社区居民的“贴心管家”。

冬天火灾高发期,她每天巡视查看易燃物;夏天雨水多时,她紧盯下水道防积水。小区里谁家有矛盾,她的身影总会第一时间出现。住一楼的孙阿姨说:“她捡到手机冒雨送还,见到忘锁的自行车就守到车主回来。虽是小事,却暖人心。”

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李大利的手机里都存着他们的电话号码。平日里,她总是主动上门,询问老人们的需求,帮他们购买水电,耐心倾听心声。李大利的默默付出,不仅为社区增添了温暖与安全感,也让她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很多老人退休后感到空虚,但我很幸运,担任‘小巷管家’让我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多彩,更让我深深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满足与幸福。”她笑着说。

李大利用一把剪刀、一颗热心,将温暖从老人们的发间注入心间。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雷锋精神,用10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老楼里的“百事通”

——北下关街道大柳树社区“民情本”绘制人李步金

李步金,中共党员,北下关街道大柳树社区志愿者。1981年,李步金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退役后,他转业到城建材料公司西直门仓库成为一名工人。工作期间,他凭借裁缝手艺,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缝补工作服,热情为大家服务。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参与大柳树社区开展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如垃圾分类桶前值守、“三个认领”垃圾志愿服务、“四个一”暖心志愿服务、社区平安建设等,李步金的身影活跃在大柳树社区的每个角落。

帮居民疏通下水道、上门为老老人剪指甲……“有事找李步金”是北下关街道大柳树社区13号院居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不管哪家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步金,而他也非常乐意为社区居民服务。

3月3日,在大柳树社区见到了今年63岁的李步金,他身形不高却精神抖擞,一说话,和蔼可亲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交谈中,据了解,多年来,他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誓言化作行动,40年如一日地为社区做着志愿服务。

绘制便民“民情本”

1981年,李步金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退役后,他转业到北京城建集团总公司材料公司。尽管身份转变,但志愿服务的热情从未减退。他总是利用业余时间为同事们缝补工作服,给同事提供帮助。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多次被评为工会先进积极分子,并荣立三等功。

“老李,您有换灯管师傅的电话吗?”“小李,你知道哪里可以修洗衣机吗?”2008年,李步金成为大柳树社区13号院家委会主任,他深知居民家里或多或少有东西需要修补,但很多居民不知道怎么联系这些商家,为了更好做好志愿服务工作,解小区居民燃眉之急,他决定用脚步丈量社区。工作之余,他先后走访了钢研、交大、皂君庙等地区,对周围的百余家商户价格进行比较并统计造册,摸清商户电话及联系方式,让院内3栋楼262户居民的生活小需求能随时被满足,用自己精心制作的“民情本”解了小区居民的后顾之忧,让“有事找李步金”在社区广为流传……

邻里守望者

李步金不仅在日常琐事中伸出援手,更在邻里矛盾中充当调解员,用耐心和善意化解纠纷,维护社区的和谐氛围。

“那时我在住院,孩子们回去帮我取东西,谁知道一进门发现满屋子污水,臭味难闻。孩子们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地给我打电话,我先后拨通了社区和李步金的电话求助,不到20分钟,李步金带着疏通师傅骑着摩托车赶到了我家。”居民周杰英回忆说,“事后,女儿告诉我,在清理污水时,李步金不怕脏、不怕累,直到清理干净他才离开,现在回想起来,我内心都还是充满感激之情。”

除此之外,李步金还是社区“矛盾化解员”。一次,2号楼二层一位居民,先后两次下水道堵塞,污水渗透到了一层却迟迟给不出解决方案,一层住户无奈之下报了警。李步金得知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多次找两家协商调解,最终两家相互谅解,避免了矛盾升级,顺利解决了此事。

“在这里居住生活40多年了,邻里就像亲人般,而我就是对亲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面对小区居民的夸赞,李步金觉得自己只是为社区尽了一份绵薄之力,不值得一提。

用余热温暖社区

2021年,李步金光荣退休,这让闲不下来的李步金有了更多时间去参加大柳树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参加志愿服务就是想为社区居民服务。”他笑着说,“‘有事找李步金’是居民对我的信任。我只有更加用心地为大家服务、帮大家办事,才对得起这份信任。”

在社区的暖心志愿服务活动中,李步金把重点放在独居的90岁老人王福安身上。“上门给他剪剪指甲、简单按摩下。”李步金说道,“王老除了听力差些身体还是很硬朗的,在日常交流中,我会记住王老的喜好,方便陪他聊天解闷。”

“李老,我这两天要去孩子家里,但是我有个包裹明天到,我把家里的钥匙拿给你,你帮我取了包裹直接放我家里就行。”采访中,小区居民刘大爷来找李步金,见到采访,他忍不住夸赞说,“李步金是小区里的热心人,大家都很信任他。”

“这些年,李步金一直用行动传递着爱与温暖,不仅让邻里关系更和谐,也进一步推动了社区工作的高效开展。”大柳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吴桂丽表示。

在社区里,李步金日复一日书写着志愿服务的暖心篇章。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用数十载的光阴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用自己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激励着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这不是坚持,是承诺。只要居民有需要,我还能接着干!”采访结束时,他铿锵有力地说着。

“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多面手

——北太平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救火员”陆丽萍

陆丽萍2007年从部队转业后来到北太平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在工作中,面对繁杂的政务工作,她主动补位,解决政策咨询、居民投诉等难题,以耐心和专业赢得信任。作为老党员,她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年轻同事,传递服务热情。来到基层18年,她始终秉持“为民办实事”的理念,以微小“火种”的姿态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成为基层服务的“正能量榜样”。

“有一次我来办理医保业务,因为政策变动,我的条件不符合要求,陆姐耐心地听我讲完,然后详细解释了政策,最终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陆姐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有她在,我们都特别踏实。她不仅业务能力强,还特别关心我们的生活。”这位被居民和同事们交口称赞的“陆姐”,是北太平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副主任陆丽萍。她不仅是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更是大家心中的“正能量榜样”。

从部队到地方不变的初心与使命

陆丽萍1972年出生,1990年应征入伍,199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她从火箭军总医院转业到北太平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开始了她的基层服务工作。

从部队到地方,陆丽萍经历了思想上的转变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刚回到地方接触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时,发现自己是个‘小白’,一切业务都要从零开始学习。但我这个人不畏难、不服输,凭借着对工作的信念,我迅速适应工作,并成为中心的业务骨干。”陆丽萍说道。

由于便民服务中心岗位业务繁多,同事们经常需要外出办事或处理特殊情况,在这时,陆丽萍总是主动补位,学习各个岗位的业务知识。她笑称自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无论是政策宣传、应急任务,还是处理居民投诉,她总是冲在最前面。

“一个共产党员一定是不计得失的,以大局为重。”陆丽萍说。她不仅是业务上的多面手,更是同事们的“救火队员”。每当有纠纷或业务难题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出面协调,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从“焦急”到“感动”用心用情为居民做好服务

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直接面对居民,陆丽萍深知服务的重要性。她常说:“服务是无形的,但肯定是可以被感知的。”面对情绪激动的居民,她总是耐心倾听,站在对方的角度提出合理建议,最终赢得居民的认可。

有一次,家住北太平庄街道新外大街31号院的居民汤阿姨焦急地来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称自己医疗费用报销遇到了困难。

汤阿姨是一名北京的退休职工,因照顾家人长期居住在上海。由于两地相隔较远,她一直以来的医疗费用都是通过邮寄凭证进行手工报销。然而,随着医保报销流程的变化,她被告知无法再用之前的方式进行报销,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前来求助。

“别着急,阿姨您慢慢说……”陆丽萍将汤阿姨带到会客室,第一时间安抚其情绪,耐心询问细节。了解老人需求后,陆丽萍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案。考虑到汤阿姨的特殊情况,陆丽萍安排相关业务人员接收她以后寄来的报销材料,并进行后续的报销手续,以免老人两地奔波。一个小时后,汤阿姨如愿办理了报销业务,困扰她的医保报销难题得到圆满解决。工作人员热情耐心、高效专业的服务让汤阿姨备受感动。回到家中,汤阿姨认真写了一封表扬信,并拜托社区帮忙打印出来交到陆丽萍手中。一字一句,皆是真情流露。

传帮带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名老党员,陆丽萍不仅自己兢兢业业,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她经常向年轻同事传授工作经验,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新入职的同事在陆丽萍的引导下,不仅能够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还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我刚来的时候对业务一窍不通,陆姐手把手教我,还经常鼓励我。在她的帮助下,我很快适应了工作,也被陆姐的热情感染,对工作充满激情。”北太平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王静雅说。

“只要对工作有信念感,那你干什么事情都不会累,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陆丽萍笑着说道。她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她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北太平庄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陆丽萍就像一粒微小的火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正如她所说:“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是一粒微小的火种,在每个人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集体就会很温暖,居民们就会很幸福。”

从公园广场“跳”上春晚舞台的“格子大叔”

——紫竹院街道“海淀哥舞蹈队”领舞吴明

在“格子大叔”吴明的带领下,平均年龄67岁的“海淀哥舞蹈队”以民族舞破圈:从公园广场“跳”上北京春晚舞台,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等专业舞者同框共舞,更带动老人们用舞步“点燃”退休生活。紫竹院街道以群众文艺团队为纽带,发挥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出“公共空间激活美育”的文化浸润新范式——当银发舞者与马头琴声共振,群众文化正升华为一座城市的精神共情。

每周日下午1点30分,紫竹院公园内竹林边的空地上,总被层层叠叠的观众围成“人墙”。前排观众支起三脚架,手机镜头对准中央30余位“银发舞者”。当马头琴声划破林间寂静,领舞的“格子大叔”吴明振臂如展翼鸿雁,清瘦的身材迸发出蓬勃力量,让人丝毫不觉他已年逾古稀。

这支平均年龄67岁的“海淀哥舞蹈队”,用阳刚矫健的民族舞姿书写着别样精彩,成为紫竹院公园里的“流量担当”,不仅吸引了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等专业舞者前来共舞,还登上了北京电视台蛇年春晚的舞台,他们以轻盈的步伐,舞动出绚烂的暮年篇章。

舞蹈“点燃”退休生活

“跳舞的人老样子,不跳的人样子老!”“海淀哥舞蹈队”创始人、70岁的吴明笑着说,刚退休时自己也曾陷入迷茫,虽然每天散步、健身,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偶然接触民族舞后,他便“一跳而不可收”,“跳民族舞既能抒发内心情感,又能锻炼身体,感觉特别好。”

2020年底,吴明在紫竹院公园练舞时,结识了几位同样喜爱民族舞的退休男士。“咱们组建一支男子舞蹈队,带着退休的老哥们儿一起欢度晚年,多有意义!”几位老人一拍即合,“海淀哥舞蹈队”就此诞生。在他们跳舞的过程中,不少退休女士从驻足欣赏到主动加入,队伍日益壮大。

“我们的目的就是想把民族舞作为老年朋友退休后的一种生活娱乐方式,不用统一服装,就是在一种很生活化、常态化的状态下,大家一起开心跳舞,这就是我们的初衷。”吴明说。

未曾想,这个自发的民间团体竟在紫竹院跳出了名堂:藏族舞蹈的刚劲沉稳、蒙古族舞蹈的舒展洒脱,配合老人们的飒爽英姿,形成强烈视觉冲击。

去年11月,游客拍摄的《英雄上马的地方》视频在抖音爆红,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吴明因身穿黄格子衬衫获称“格子大叔”,“海淀哥舞蹈队”也进入公众视野。

“没想到我们会火,大家到这儿看我们跳舞,不是说我们跳得有多好,而是我们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会感染大家,让人开心。我们也尽力把舞蹈跳好,把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并传递出去,这对于宣传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有益处,我们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吴明说。

为了把民族舞跳好,吴明还专门跟随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老师学了几个月,回家对着视频逐帧学习舞蹈动作,逐渐摸索出将专业舞蹈平民化的教学方法。现在在奥森公园的广场,总会准时响起吴明的教学口令,他除了周日领舞,还会每周两次面向队员们开展教学。

“一开始舞蹈队没有女队员,我们几个姐妹就站在外围跟着比划。”68岁的张阿姨依旧清晰记得初学时的手足无措,“吴老师见状,诚邀我们入队,并把每个八拍拆成四段教,光‘绕腕抖肩'这个动作就带我们练了三周。”从最初的肢体僵硬到如今的舞步流畅,张阿姨舞姿的蜕变,正是吴明倾注教学热情的生动注脚,“跟着吴老师不仅学会了跳舞,还找到了退休后的人生节奏。”

跳出健康人生

对65岁的徐阿姨而言,每周日中午从通州辗转一个半小时来练舞,是雷打不动的“精神充电”。退休后帮女儿带孩子的她坦言:“以前总觉得腰酸背痛,现在连续跳两小时都不累,跳完回家做家务都带劲儿。上个月小外孙幼儿园演出,我还教孩子们跳了段《小骑手》,老师都说我这姥姥比舞蹈老师还有活力!”

王大爷加入队伍两年后,多项体检指标有了改善,他笑着说:“跳舞比‘日行六千步’的医嘱管用多了,甘油三酯指标从2.8降到1.7,连医生都纳闷我怎么做到的,我说这叫‘马头琴疗法’——心情畅快了,身体自然跟着舒坦!”

更令人动容的是舞蹈带来的社会联结,舞蹈队建立起的“第二社交圈”打破老年人常见的孤独感。

75岁的李阿姨在退休前是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老师,在队伍中年龄最长,她用“找到了组织”来形容入队感受:“在这儿既能重温蒙古舞的抖肩技巧,又能研究藏族舞的呼吸韵律,更重要的是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伙伴。”

探寻广场舞新方向

除了有众多市民游客慕名前来观看,“海淀哥舞蹈队”还吸引了不少专业舞者的目光。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加入《奔腾》队列;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师铁木尔与“格子大叔”领舞《希格希日》;藏族舞蹈艺术家南杰来现场教学示范《翻身农奴把歌唱》;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刘福阳与“格子大叔”同框共舞,专业舞者与草根团队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

在蒙古舞《奔腾》的表演中,吴明的“勒马式”动作引发喝彩,只见他双臂回拉时肩胛骨如满弓紧绷,后仰45度的身体如雕塑般定格,围观游客惊叹“老爷子还真像个套马杆的汉子”,也让姜铁红感慨:“这是岁月沉淀出的原生力量。”

姜铁红说:“看到广场上的朋友们发自内心的对舞蹈的热爱,我真切感受到真正的艺术就是来自群众内心的情感表达。此时,没有专业与非专业,唯有一颗真诚起舞、热爱生活的心,才配在这片广阔大地上与大家共舞。这一跳,比在任何一个舞台都紧张,也更开心!”

在2025年北京电视台春晚舞台上,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吴明和队友们将民歌演绎出金戈铁马的气势。“现在的广场舞早已不是简单地伸胳膊踢腿。”吴明指着不远处风格各异的舞蹈队介绍,紫竹院公园内现在有五六支舞蹈队,有国标舞,也有街舞,参与者从单纯健身需求转向艺术追求,舞蹈类型从“大杂烩”转向专业化细分,甚至形成“民族舞派”“现代舞派”等不同流派。

“现在的广场舞和几年前相比,从审美水平上来说提高了很多,这种转变背后是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来跳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吴明说。

谱写“老有所乐”新乐章

紫竹院公园的竹林边,如今已成天然舞蹈课堂:孩童踮脚模仿“绕肩”韵律,年轻人举着手机为远方父母直播教学,轮椅上的老人随节奏轻拍膝盖应和。

这支队伍与紫竹院公园的情缘早已超越场地使用。“我们在公园里使用公共活动场地表演也很多年了,我们就一直在这儿了,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个地方,我们也按照公园的管理,做到不扰民、不占路,也希望喜爱我们舞蹈的朋友们文明观看。”吴明说。

“我们不要掌声,要带动更多人动起来。”吴明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个舞蹈教学视频,随时准备给新队员“开小灶”。“抖肩要带出草原的风!”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动作精髓,把专业舞蹈转化成银发族易懂的口诀。

据了解,紫竹院街道高度重视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和文化浸润工作,让文化生活融入百姓生活日常。“街道充分整合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等地区文化资源优势,本着‘以人为本、百姓参与’原则,开创‘群众和专业有机结合、民族和文化高度聚合、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新局面,加快建设富有文化艺术气质的科技创新区域。”紫竹院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支意外走红的队伍,正悄然改变大众对广场舞的认知。从简单健身到艺术表达,从“大杂烩”到专业化细分,他们的创新实践获得北京舞蹈学院专家的肯定:“用生活化方式传播民族艺术,为大众美育提供了鲜活样本。”

阳光洒满紫竹院公园,歌曲悠扬再起。70岁的领舞者旋转跳跃,30余位银发舞者随之翩然起舞,衣袂划出优美弧线。在这里,年龄只是数字,舞蹈成为穿越岁月的青春护照。正如队员们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重要的不是跳得多专业,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这份持续跳动的“银发活力”,不仅是“积极老龄观”的实践,更谱写着“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乐章。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观众席走进舞池,一幅充满生命力的老年生活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