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玉渊潭中学设计的“智慧海绵校园设计”课程荣获2024年北京市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一等奖,这不仅彰显了学校在跨学科教育领域的卓越实力,也为全市中小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范例。

“智慧海绵校园设计”课程源自对“城市内涝”这一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关注。课程团队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校园,通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将绿色发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设计出具有玉渊潭中学特色的智慧海绵校园。这一课程不仅解决了校园内的实际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知识应用的实践平台。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化学老师谢丽娟介绍道:“我们围绕实际问题解决,展开了三轮行动研究,总结提炼出课程目标素养化、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实施项目化、课程评价多元化、课程保障全面化的跨学科课程实践路径。实践表明,跨学科课程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提升教师的跨学科专业能力,同时也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玉渊潭中学的跨学科课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学校整体的渊博课程体系紧密相连。据玉渊潭中学负责科技活动的李红副校长介绍,学校依托项目研究开发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界限,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格局。这种课程设计不仅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教学的新思路。

据悉,学校通过明确的定位、清晰的路径、树立教师典型以及激励学生成长的机制,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实施。同时,作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教育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渊潭中学在教师培养方面也得到了强大的支持。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书记赵杰志表示:“学校在教研过程中不断进行循证研究,通过循证研究,不断去发现,在整个推进过程中需要在哪些方面真正得到提高,怎样去改进。应该说我们不仅仅是团队在运作,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个特别强大的支撑,就是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团队,让我们一起更有信心,更有活力。”

在跨学科课程的实践中,玉渊潭中学积极探索前沿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手段,学校为学生打造了更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学习体验。新学期,学校建成了三大融合实验室,突出跨学科、多元融合培养:新质经济融合实验室、生命大健康实验室、智慧联研融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聚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现了贯通课程体系,为跨学科课程提供了实践场景,也为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

“未来新质经济实验室,这是把经济政治和人工智能进行了融合,我们在融合实验室的创新中,有生命大健康融合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把生物、化学和人工智能结合在这两个方面之外,第三个点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实践中提升他的跨学科能力。”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执行校长马耀国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