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扰民、跑冒滴漏、断电停水……这些看似都是小事儿,对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党委书记柳春英而言,却是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要事”。3月14日,由海淀区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的人物系列纪录片《主角》第二集《微光成炬》,在海淀融媒全媒体矩阵正式上线,用影像记录社区工作者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
片子一经播出,就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广泛关注。“我家亲身体会,之前楼上漏水,柳书记跑前跑后帮我们解决了问题。”“给我们社区的柳书记点赞”“社区微光,温暖居民千家万户。”“每个社区都有这样的书记该多好呀”……在海淀,像柳春英这样的社区工作者还有很多,他们收获了含“赞”量极高的评价,源于他们心中“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更源于通过“大家商量着办”等工作机制,与社区居民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举措。
让居民唱主角让“民声”落地有声
海淀街道小南庄社区,位于苏州桥西北角,始建于1993年,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社区由5个小区组成,辖区总户数1689户,常住人口4100余人,电话、微信群就成为柳春英了解居民诉求的主要途径。“平均每天要接近百个电话,一共有40多个微信群,只要是居民反映的合理诉求,我们都会积极响应。”柳春英说道。
电动自行车充电难、新能源汽车充电不方便、小区活动空间不够……这些在很多老旧小区会出现的情况,也成了小南庄社区的难题。小南庄社区共有50多辆新能源汽车,由于小区是高压自管用电,电容饱和,扩容成本高,没有办法安装充电桩;社区打算利用周边车场满足住户用电需求,但因场地和电源受限,此方案也未能实现。小南庄社区另辟蹊径,依托海淀区“大家商量着办”“围着基层转”等工作机制,在区城管委和海淀街道的帮助下,确定与北京首钢城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引进“智能移动充电车”,破解了小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题。
居民有需求、社区找办法,居民有想法、社区去实现,居民唱主角、社区搭舞台。这样的方式,也让居民们的幸福感日益增强。在小区增设光伏自行车棚、在健康100运动广场增加健身器材、把社区低效空间“点石成金”改造成全龄友好广场……这些与居民息息相关的事情,都由居民“唱主角”,小南庄社区紧扣“大家商量着办”和“四合”服务品牌理念,坚持党建引领,推进政、校、企和居民多方共建共治共享,打造出具有“海淀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居民们的认可是最大的奖励
“小区居民们都很好,我们把他们当家人,他们也把我们当自家人。”“居委会经常会收到孩子们写的感谢信,我们看了都觉得干劲儿满满,不能辜负居民们的期待”“居民们有时候做点好吃的,也会惦记着我们”……提起对小南庄社区的感情,已经在社区工作22年的柳春英有说不完的话。
同样,提起柳春英,居民们也满是赞叹。“我每次回家看到柳书记办公室灯亮着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踏实。”75岁的边阿姨说道。“从她来居委会的那一天我就知道,人确实不错,办什么事儿都为老百姓着想,什么事儿都跟老百姓商量。”周大爷说道。
居民们的认可,是对柳春英最大的奖励。“社区工作千头万绪,居民的小事儿就是我们的要事儿,今年我们还要开展最美楼门院建设、“四季焕新、扮靓家园”等活动,遇到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事情,跟居民商量着办,持续在发挥居民主体性、提升居民归属感、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希望我能做一个平凡,但能实现大家幸福感的社会工作者。”柳春英说道。
“微光如炬”是对社区工作者最贴切的诠释。在城市的街巷,社区工作者如点点微光,汇聚成炬,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他们扎根一线,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琐碎铸就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的担当。无论是孤寡老人的暖心照料,还是社区活动的精心组织;无论是邻里矛盾的细致调解,还是社区改造的日日夜夜,他们始终是群众身边最可靠的“守护者”,他们是政策的“传声筒”,更是民意的“连心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初心。致敬“小巷总理”,愿这簇温暖的火光,持续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