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MR(混合现实)眼镜,可以操作发报机发出情报,拿起“胶片”播放红色电影,感受平西交通联络员入党宣誓的赤子情怀……日前,海淀区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平西光影·MR抗战之路沉浸式教学项目正式启用,用科技赋能红色教育。该基地在室内展览、平西地下交通线实景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沉浸式教学项目,进一步丰富展示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可触摸的历史”深化红色基因传承。
带领参观者“触摸”抗战年代
在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戴上MR眼镜,从左至右,依次看到电影放映台、交通员宣誓、抗战时期居民生活场景、山洞里的发报机、地图以及信号灯等物品。
电影放映台摆放着多盘胶片,随手拿起一盘贴在放映机上,面前就出现了相应照片,解说声随之响起。在MR眼镜营造的虚拟世界里,一边观看墙上的历史照片,一边听专业的解说,耳闻目睹更能感受抗战的岁月。
并列分布的三个光圈犹如三道门,分别呈现三个房间内的场景。跨入第一道门,看到的是上世纪40年代平西交通联络员入党宣誓的情景。6名平西交通联络员脚穿布鞋,右手握拳,郑重宣誓,让人肃然起敬。墙壁上,还有“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醒目标语。
第二个房间内是抗战时期当地居民家中的生活场景。屋里有灶台、炕、桌椅等,炕上还有小方桌、箱子。在这间屋,参观者可以参与寻找标准电码本的游戏。为安全起见,三本标准电码本都是藏起来的。参观者可以提起锅盖、被子,也可以打开箱子,还可以用手抬起炕上的小方桌。项目负责人介绍,屋内的场景,是根据当年的陈设进行布置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房屋,通过MR的形式展示,能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游戏的互动设计,让静态的物品能被搬动,参观者更能沉浸其中,受到感染。
“请大家使用电台,根据密码,将情报传递到后方。”第三个房间是隐蔽的地下联络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油灯、发报机、密电码本等。参观者可以提起油灯放到桌子上合适的位置,拿起密电码本,按动发报机的按钮发送情报。点击发报机的按键,会相应出现“滴滴”声,密电风云从神秘变得可感可触。当一道金色光流穿透屋顶,就表示情报发送成功。
从三个房间走出来,还能看到妙峰山、亮甲店、屯佃村等一个个秘密联络点地图。用手指点其中一个联络点,就会出现今天的照片。“今夕对比,我们更能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项目负责人说。
一件件文物也被搬进了MR眼镜里。妙峰山情报联络站淤泥坑村分站使用的信号灯、妙峰山交通联络员使用的绣花护腰、67式手榴弹、三八式步枪,均可以用手拿起来转动观察,其中步枪还能端起来瞄准。平时只能远观的文物,在虚拟世界里可以亲密接触。
突出科技感、教育性 和精神传承
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地处苏家坨镇。在1939年至1949年的近10年时间里,阳台山的古香道作为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重要的地下交通线,联络平西敌后根据地。国际友人法国医生贝熙叶通过这条交通线秘密向根据地输送药品;无线电专家林迈可经过这里奔赴延安支持抗战;地下党员黄浩、吴来和、屈洪喜等革命烈士,曾通过这条线路为抗战提供重要情报;中途经过的阳台山金山寺,曾作为战地医院为地下工作提供支持。
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展厅内,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西隐蔽战线的英勇斗争。如今的阳台山古道,成为许多党组织和单位开展主题活动和情境式教学的场所。
随着平西光影·MR抗战之路沉浸式教学项目的加入,平西地下交通线红色历史的表现形态更为丰富。苏家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依托海淀区科技企业的前沿技术,将历史场景、文物与虚拟交互深度融合,突出科技感、教育性和精神传承,把参观者带回到抗战年代,以“可触摸的历史”接受红色教育,铭记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砥砺前行。
承担项目开发的北京水晶石视觉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接到任务后,认真研究史料,并深入学习相关内容,掌握历史背景,用MR等技术再现历史情景,使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历史、深化认识,进一步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据了解,平西光影·MR抗战之路沉浸式教学项目将面向参观阳台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团体开放。苏家坨镇将继续投入开发力度,随着后期的版本更新,还会有更多的红色历史场景穿越时空展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