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太平路46号社区的路口准时响起“叮铃铃”的车铃声。70岁的郭随柱骑着他那辆挂着“学雷锋专车”牌子的便民服务三轮车缓缓驶来,车斗里砂轮机、压力钳、钻头等工具一应俱全。这辆三轮车,一跑就是20余年,载着一位老党员的初心,跑出了一本厚厚的“雷锋日记”。
“干活心里才踏实”
“技术是部队教的,我得还给老百姓。”郭随柱抚摸着他珍藏多年的军装说,军装上闪耀的军功章铭刻着他的军旅荣光:一次二等功、七次三等功、十八次嘉奖,十三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和精神文明标兵。
20岁那年,来自山西临汾农村的郭随柱参军入伍。童年辍学喂猪、挖野菜照料生病母亲的经历,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在炊事班,他一丝不苟地从堆积如山的煤渣里筛出3吨多可用煤块,深夜用废旧零件研究制作和面机,开垦荒地种菜丰富大家的伙食,早晨四点起床扫雪烧水……战友心疼地劝他休息,他憨憨一笑:“干活心里才踏实。”
后来调任锅炉房工作,本是门外汉的他,凭着一股钻研劲儿,很快熟练掌握了锅炉日常维修技术。一次面对锅炉大修难题,他立下军令状,自掏腰包垫资,精心绘制图纸,反复在地上摆弄模型,精确计算每一块耐火砖的位置和角度,将复杂结构烂熟于心。经过日夜奋战,最终成功修复锅炉,经上海锅炉厂技术人员检测合格。此举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为部队节省了数万元维修费,“锅炉通”的美誉实至名归。
“那时心里就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为部队建设出力。”郭随柱说。这份执着让他入伍不到3年便立功入党。
工作中,郭随柱更展现了无畏的勇气与担当。一次,锅炉房水位管突发爆裂,情况万分危急。他毫不迟疑,抓起棉衣护住头部便冲向险情核心。高压水柱猛烈冲击,数次险些将他冲倒,但他凭借钢铁般的意志和过硬技术,成功止住喷涌,化解了危机。
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如今只留下无声的印记——变形的手指和烫伤的疤痕,在他口中却只是“分内之事”。
“在我心里头,他就是活雷锋”
上午10点,一个求助电话响起,郭随柱立刻放下手头的事,蹬上三轮车就出发了。82岁的于连营老人独居,家里水管不通、窗户关不严,第一个想到的总是郭师傅。“在我心里头,他就是活雷锋,是标兵!我啥事儿都信得过他,像家人一样。”于大爷说。
“就想实实在在为大伙儿做点事”——这份朴素的心愿,在郭随柱入伍之初便已扎根。40多年前,他看到社区里骑车的人多,周边却难寻修车摊,便自费买了辆自行车钻研。“在部队抢修锅炉都干过,这点活儿难不倒我。”自此,他便踏上了为街坊义务维修的漫漫征程。
2001年退休后,他精心装配了一辆“学雷锋便民服务车”,将一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木牌挂在车上。
这辆三轮车堪称“百宝箱”,20多种工具分门别类摆放,砂轮片、自行车辐条、不同型号的螺丝和垫片等小零件,被整齐收纳在塑料桶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台用旧砂轮机改造的电动磨刀机——这是郭随柱的“得意之作”。原先手工磨刀时,一上午只能磨三四把。现在磨刀机一转,10分钟就能让一把钝刀“重获新生”。
只需一个电话,他就准时出现,磨刀、修车、修水管、修窗户……只要是居民需要,他都乐呵呵地义务帮忙。
每逢社区组织志愿服务,他的三轮车前总会排起长队。磨刀机“嗡嗡”作响,金属碎屑簌簌飘落。居民们带着菜刀、提着漏底锅耐心等候。
“他们高兴,我也高兴。”郭随柱说。他用行动证明,退休不是奉献的终点,而是传递温暖的新起点。2019年,他被评为“北京军休榜样”。
“越苦越累,心里越甜”
“当时没想那么多,看到火情,本能就冲上去了。”一次中午外出买面条时,他发现饭馆浓烟滚滚。他毫不犹豫冲进火场。看到有人拿着灭火器却不会使用,他一把接过,熟练地打开保险栓,对准火源喷射。深入火场内部扑灭火点后,他仔细检查每个角落,确认火势完全熄灭才离开,此时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几天后,店主专程登门致谢,他连连摆手:“这点小事,不值一提。”
他的善举不止于此。有一年寒冬,他在马路上遇到被撞倒的老人,连拦几辆车不成,情急之下,他用三轮车铺上棉被,将老人送往医院。
这些看似自然而然的善举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如今,他的手机号早已成为社区居民最信赖的“便民热线”。
“郭师傅,我家窗户关不严!”“老郭,轮椅轱辘卡住了!”……每天,他的三轮车后总跟着一串“订单”。“越苦越累,心里越甜。”他笑着说。
这份坚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他的事迹也被央视、《解放军报》报道,成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注脚。
最让郭随柱感动的,是街坊们那些朴实的心意:夏天端来的绿豆汤,过年塞进门的饺子……“其实我做的都是小事,但大家把我当亲人一样。”郭随柱说。
“咱们得给老郭做个招牌!好让更多人知道咱这儿有个活雷锋!”由邻居们精心制作的木牌,用红漆工整书写“学雷锋专车”5个大字,从此便挂在了他那辆三轮车的车尾。
夕阳下,郭随柱的三轮车铃声渐远。车斗里工具碰撞的声响,像在续写那本未完成的“雷锋日记”——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行行朴素的记录:“6月30日,修好二六自行车一辆”“7月4日,帮3号楼疏通下水道”……
点点微光般的小事,如砖石垒砌,筑成海淀街巷间温暖的灯塔。而那甘愿为他人做一辈子小事的平凡身影,正是雷锋精神永恒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