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太阳好,出来晒晒被子”“这个晾衣杆还空着,您来这儿晒……”这是近日海淀区上地街道东馨园小区8号楼前,晾衣杆下一幕温情的邻里相处画卷。“从去年起,社区陆续在居民楼前空地安装共享晾衣杆,截至目前,东馨园小区已安装了18处。近日,针对晾衣杆下的道路硬化工程也相继完工。舒心的晾晒环境,是居民共治共享换来的文明成果。”上地街道东馨园社区党委书记徐志说。

“花式”晾晒不美观

东馨园小区楼房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2018年经过综合改造后,小区环境有了显著改善,居民对居住环境美观性和便利性的要求也日益提升。“咱们能不能在小区里安装公共晾衣杆?这样大家有地方晾晒衣服,环境也美观。”在一次居民议事会上,有居民提出建议。

东馨园社区工作人员经过走访了解到,由于小区建成时间较早,居民家中阳台空间有限,一些像被子之类的大件衣物晾晒困难。因此每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小区里的围墙栅栏上、绿地树木之间、健身器材上,便晒满了居民的衣物、被子。

晾衣杆虽小,却关系着居民生活质量。为此,东馨园社区利用“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在充分征集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引导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唱主角”。

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入户、发放问卷、微信群等多元渠道调研,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大部分居民表示,孩子的衣物需要及时晾晒,老年人也需定期晾晒被褥,希望社区加装晾衣杆、增加公共晾晒区;也有居民对增设晾衣杆存有顾虑,担心会占用公共空间、减少孩子们的活动区域。对此,东馨园社区召开多场“大家商量着办”专题议事会,广泛邀请居民代表、楼门长、物业等参加。

多元共议居民“挑大梁”

“晾衣杆附近地面要平整,地势最好高一些,这样才能保证不积水、无蚊虫。”“晾衣杆别太高,要充分考虑我们女性的身高特点。”“我不希望窗前安装晾衣杆,夏天还好说,冬天会影响采光。”大家面对面沟通,就公共晾衣杆的安装位置、材质、安装后管理规则等争议性问题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可行方案。基于居民们的不同建议,上地街道与东馨园社区多次实地勘测,进一步确定晾衣杆的安装数量和位置。同时,社区工作人员和楼门长对晾衣杆位置周围的住户进行上门走访,争取他们对窗前安装晾衣杆的理解和支持。

方案确定后,东馨园社区在上地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牵头协调下,统筹推进晾衣杆安装工作。首先联系环卫部门清理废品,对地面进行平整作业;其次对接供电部门,移除场地废弃电线杆,消除安全隐患。改造正式开始后,为不影响居民休息,施工人员选择工作日白天安装,并尽量减少机械类施工以降低噪音。

为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社区鼓励居民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并对晾衣杆的使用体验进行评估。于是,一支由居民志愿者组成的“施工监督组”成立了,他们每天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随时交流安装问题、及时调整方案,确保安装工作有序进行。

“晾”出文明新景

随着安装工作逐步完成,一个个崭新的公共晾衣杆在小区“安家落户”。为保证晾晒区域环境卫生,以及晾衣杆日常使用管理,东馨园社区还组织居民议事协商,制定了《文明晾晒公约》。如今,公共晾衣杆的设立,不仅“晾”出了社区环境新风貌,也“晒”出了社区文明新风尚。“不仅大家晾衣服方便了,邻里间的感情也通过这些小事变得更亲近了。”居民李阿姨说。

每一根晾衣杆都丈量着“阳光”的温度,每一处改造都洋溢着互助的温情。“居民在共同商量着办的过程中,提升了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社区党委也会持续应用‘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方法,不断解决社区治理中遇到的难题。”徐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