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览展映活动在海淀区国家图书馆启动。成果展通过巧妙的多样态场景搭建与先进的多媒体展示手段,全面且系统地呈现了我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来的辉煌成果。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以“工作回顾”和“工作成果”两个关键词作为内容主线,将展区划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主题为“滔滔长河”,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作长河,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华文脉,典册载之”梳理了中华民族记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统。第二部分“记录建档,保护之基”展示了记录建档工作的必要性、基础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笔精墨妙,巨细靡遗”介绍了记录工作的“3+1”工作法(口述历史访问、项目实践记录、传承教学记录,加上已有文献收集),以及记录工作如何通过影音技术手段,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全面的记录建档。第四部分“不辱使命,只争朝夕”以时间轴形式回顾工作历程,并展示了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中央直属单位各地记录工作的开展历程与故事,见证了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第五部分“年华易老技·忆永存”总结了各类记录成果数据,呈现了十年来成果服务与传播方面的成绩,通过照片墙的形式展示了1279位已完成记录工作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风采,通过10米长的全国参加记录工作人员名单向4470位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与摄录人员致敬。

展览下篇主题为“巍巍高山”,按照十个类别和四个主题展示记录工作已取得的部分成果,通过成果影像与声音,带领公众走进非遗实践的现场,借由成果的联系与比较,发现中华文化的系统性与规律性,找到中华文脉千年不绝的内在逻辑,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田苗介绍,非遗记录工作始于2015年,十年来,已支持对2290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通过口述历史访谈,深度挖掘传承人记忆中的文化故事、传承历程与技艺渊源,以全程跟拍非遗实践的形式,完整记录其手上的技艺流程、操作细节,留存技艺传承的直观影像。针对那些难以用言语阐释、仅凭观察无法参透的‘隐性技艺’,通过记录传承人特色教学过程,将这些精微且隐秘的核心要素精准留存,确保非遗技艺的完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