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妇联家风建设基地暨健坤“家+文化”项目启动大会在中知大厦举行。这场汇聚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出版机构与社区代表的盛会,以“共建家风基地·赋能社区文化”为主题,将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探索新时代家风建设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海淀区妇联副主席董利亚,北下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飞,海淀区妇联儿童部部长李娜,健坤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乔迁及中国妇女出版社,辖区单位,社区书记、妇联干部、家风指导师代表、家风志愿者代表、社区居民代表参加。

政企社协同 搭建家风建设新平台

此次启动的“家+文化”项目,是北下关街道妇联携手健坤慈善基金会妇委会,在海淀区妇联引领、中国妇女出版社支持下打造的“三家建设”新载体。项目通过“硬件+软件”双轮驱动模式,在社区试点建设家风图书角、家庭家教家风展示墙,开展“家风故事计划”“家风传承记事本”征集等活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家风建设社区实践模式。

家社携手共育花开

“30年在北下关的生活让我深知,家文化是社区治理的根基。”健坤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乔迁在致辞中分享了创立基金会的初心。他通过“能否说出奶奶的名字和故事”等五个社会调查问题,揭示了当前家文化传承的断层风险,强调“陪伴父母慢慢变老,陪伴孩子茁壮长大”的理念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海淀区妇联副主席董利亚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北下关街道以“硬件+软件”双融驱动模式,将家庭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可观的社区空间与实践活动,精准把握了居民需求脉搏,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海淀样板”。

从空间打造到文化浸润

启动仪式上,健坤慈善基金会理事、妇委会主任曹原高歌详细解读了“家+文化”项目的创新实践。在硬件建设方面,试点社区的“家+文化”空间设置家风展示墙,串联古训今风脉络;家风图书栏则陈列《家风的力量》《我的偶像是妈妈》等特色书籍,搭建起通向家风文化的桥梁。

软件赋能方面,项目通过“家风故事征集”“十问爸爸妈妈”“家风时间胶囊”等互动活动,让家风建设走出书本、融入日常。中国妇女出版社总编辑廖晶晶介绍,出版社已形成覆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家建设”出版体系,其中《家风的力量》丛书入选国家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将为项目提供坚实的内容支撑。

活动现场,王府井集团北京双安商场工会副主席赵鑫立作为“最美家庭”代表,分享了家族传承中“责任担当”的家风故事。从舅爷的革命经历到父亲的职业坚守,再到自己家庭的“每日分享会”传统,生动诠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深刻内涵。

共绘社区文明新图景

海淀区妇联、北下关街道及健坤基金会的相关领导为家风志愿者代表颁发证书,并发放“家风传承记事本”。这本特殊的记事本可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家庭独有的故事与记忆,成为家风传承的鲜活载体。

“以德立家,培铸精神脊梁;以学兴家,厚植成长沃土……”在皂君庙南路社区妇联干部宁岩的带领下,全场嘉宾共同诵读新时代家风倡议,将活动推向高潮。北下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飞表示,希望通过家风建设基地的打造,以千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构建和谐友好的社区大环境。

据了解,该项目将在北下关街道3个社区先行试点,通过普惠性招募汇聚多元职业背景的家庭力量,形成家风故事案例集和知识体系。未来,项目还将拓展“牵手聆听”“亲子话家”“青少年公益梦想计划”等特色活动,让好家风如春风化雨,滋养社区每一个家庭。

此次启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北下关街道家风建设进入系统化、品牌化推进新阶段。政企社多方协同的模式,不仅为社区文化注入新活力,更探索出一条以家庭文明建设促进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家风建设书写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