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淀区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举办了“花园城市植物绘”科普活动,30余名青少年通过室内讲座、户外观察、自然创作与交流分享四个环节,深入探索湿地植物奥秘,完成了一份份独具匠心的自然笔记。本次活动以“科学与艺术融合”为核心,通过专家指导与实践结合,引导青少年用画笔和文字记录自然之美,传递生态保护理念,成为公园暑期生态教育系列活动的亮点。
[科学观察]
一堂别开生面的自然课
活动首站为室内科普讲座。北京市自然教育专家王老师以“自然笔记——写给大自然的情书”为主题,系统讲解自然笔记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她强调,一份优秀的自然笔记需兼具“研究者之严谨、体验者之敏锐、探索者之好奇”,并通过“时间、地点、天气、文字、图画、主题、记录人”七要素构建完整记录。“观察一株植物,要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深入,调动视觉、嗅觉甚至触觉去感受细节。”
王老师以湿地常见的菊科植物为例,演示如何通过提问式观察激发思考。活动现场,石油附小自然笔记社团的师生还分享了校园自然观察经验,生动案例让参与者跃跃欲试。
[湿地探秘]
在自然课堂中寻找灵感
理论铺垫后,孩子们在生态导师周老师带领下走进湿地实践区。盛夏的翠湖湿地宛如植物王国:天人菊、黑心菊等菊科植物以绚烂色彩吸引目光;荷花的亭亭玉立与睡莲的娴静漂浮形成鲜明对比;芡实叶片背面的尖刺、香蒲的“烤肠”状花序引发阵阵惊叹。周老师引导孩子们从形态、生境、适应性等角度观察,并揭秘植物生存智慧,“荷花的蜡质叶片防水,芦苇的中空茎秆适应水流——每一处细节都是自然的‘设计’。”
孩子们或蹲身描摹叶片脉络,或轻嗅花香,速写本上很快布满草图与标注。10岁的李同学兴奋地说:“原来植物也会‘说话’,记录它们就像交朋友!”
[创作时光]
科学与艺术的碰撞
户外观察的鲜活素材转化为创作源泉。在半小时的集中创作中,孩子们将科学观察与个性化表达相结合:有的用彩色铅笔渐变还原花瓣色泽,有的以分镜式构图拆解植物结构,还有的通过“五感记录法”描述触摸粗糙树皮、聆听风吹芦苇的体验。指导教师特别点赞了几份作品:“标题《会跳舞的芦苇》《荷叶的防水秘笈》充满童趣,文字标注‘茎秆横切面像蜂窝’体现了科学思维。”
活动尾声的分享环节尤为热烈。孩子们分组互评作品,从“画面布局”“细节真实度”“思考深度”等维度提出建议。“你的标注让我发现蒲公英种子和风力有关。”“如果加上测量数据会更专业。”——类似的对话频现。主办方还为每位参与者颁发“自然笔记达人”证书,鼓励持续观察记录。
据了解,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年均开展生态活动超50场,惠及万人次。此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还将在公园科普馆展出,带动更多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公园“花园城市”生态科普系列的重要实践,未来翠湖湿地将围绕物候变化开发更多特色课程,如秋季观鸟、冬季湿地生态探秘等,并计划联合学校建立“湿地小卫士”长效观察机制。“希望自然笔记成为青少年连接自然的纽带,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感构图拆解植物结构,还有的通过“五感记录法”描述触摸粗糙树皮、聆听风吹芦苇的体验。指导教师特别点赞了几份作品:“标题《会跳舞的芦苇》《荷叶的防水秘笈》充满童趣,文字标注‘茎秆横切面像蜂窝’体现了科学思维。”
活动尾声的分享环节尤为热烈。孩子们分组互评作品,从“画面布局”“细节真实度”“思考深度”等维度提出建议。“你的标注让我发现蒲公英种子和风力有关。”“如果加上测量数据会更专业。”——类似的对话频现。主办方还为每位参与者颁发“自然笔记达人”证书,鼓励持续观察记录。
据了解,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年均开展生态活动超50场,惠及万人次。此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还将在公园科普馆展出,带动更多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公园“花园城市”生态科普系列的重要实践,未来翠湖湿地将围绕物候变化开发更多特色课程,如秋季观鸟、冬季湿地生态探秘等,并计划联合学校建立“湿地小卫士”长效观察机制。“希望自然笔记成为青少年连接自然的纽带,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秘笈构图拆解植物结构,还有的通过“五感记录法”描述触摸粗糙树皮、聆听风吹芦苇的体验。指导教师特别点赞了几份作品:“标题《会跳舞的芦苇》《荷叶的防水秘笈》充满童趣,文字标注‘茎秆横切面像蜂窝’体现了科学思维。”
活动尾声的分享环节尤为热烈。孩子们分组互评作品,从“画面布局”“细节真实度”“思考深度”等维度提出建议。“你的标注让我发现蒲公英种子和风力有关。”“如果加上测量数据会更专业。”——类似的对话频现。主办方还为每位参与者颁发“自然笔记达人”证书,鼓励持续观察记录。
据了解,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年均开展生态活动超50场,惠及万人次。此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还将在公园科普馆展出,带动更多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是公园“花园城市”生态科普系列的重要实践,未来翠湖湿地将围绕物候变化开发更多特色课程,如秋季观鸟、冬季湿地生态探秘等,并计划联合学校建立“湿地小卫士”长效观察机制。“希望自然笔记成为青少年连接自然的纽带,让生态保护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