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儿关着门,我们眼巴巴看着进不去,现在天天都盼着来!”73岁的退休教师李奶奶,一边欣赏着刚写好的毛笔字,一边笑着说道。在海淀区学院路31号的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老人们或围坐在一起观看怀旧电影,或在棋牌室里切磋牌技,舞蹈室里还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和欢快的舞步声。这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养老乐园”,曾是仅供单位老干部使用的专属活动中心,如今却成了周边居民共享的温馨家园。
从“专属领地”到“共享乐园”
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的前身,是新星公司石勘院离退休活动中心。自建成以来,这里一直是老干部们的“快乐大本营”。每天清晨,乒乓球台旁就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你推我挡,活力十足;舞蹈室里,身着练功服的阿姨们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棋牌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边下棋边聊天,其乐融融。“那时候,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一天不来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回忆往昔,王叔叔满是怀念。
然而,2020年随着“三供一业”改革的推进,新星石油公司离退休人员移交社区,这座承载着老干部们无数美好回忆的活动中心被迫关闭。一时间,老干部们失去了日常活动的场所,失落感与日俱增。“突然没了活动的地方,感觉生活都没了盼头。”退休干部张阿姨无奈地说。为了重新找回“家”的温暖,老干部们多次向街道反映,希望活动中心能够重开并升级改造。
当街道提出将活动中心改造为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普惠型养老中心时,新的矛盾产生了。一方面,部分老干部对“专属领地”变为“共享空间”难以接受,担心自己的活动空间被挤占、活动时间受影响;另一方面,周边居民对改造后的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心存疑虑,希望能有更多符合自身需求的养老服务。此外,活动中心的权属问题也增加了改造的难度,街道需要与新星石油公司就场地使用等问题进行协商。
党建引领多方协商解难题
面对难题,学院路街道党工委主动担当,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出“杜梨树漫谈”协商议事机制。街道组织老干部、居民代表、新星石油公司负责人、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开展了一场又一场面对面的协商议事会。
“第一次议事会,现场气氛十分紧张。”学院路街道地质大院第二社区居委会主任张禹辰回忆道,“老干部们情绪激动,坚决要求保留专属活动区域;居民代表则希望能有更多公共服务空间。”为了化解矛盾,街道成立了由党员骨干牵头的专项协调小组,多次深入社区走访调研,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同时,与新星公司展开了13轮谈判,最终以低偿租赁的方式获得了场地的使用权。
在协商过程中,街道充分尊重每一方的诉求,力求找到最大公约数。针对老干部担心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街道与设计团队反复研究,制定了“分时共享”的方案:上午时段优先保障老干部开展活动,下午和晚上则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为了满足居民对多元养老服务的需求,街道引入了专业的社会组织进行运营管理,并根据居民需求清单,规划了健康养生、文化娱乐、法律咨询等多样化的服务项目。“刚开始试运营时,部分老干部对新管理模式不适应,抵触情绪很大。”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工作人员谢乐乐说道,“大家担心空间被挤占、功能室使用时间有冲突,为此我们收集了大量意见。‘杜梨树漫谈’协商议事会开了35场,才把矛盾一个个化解。”
智慧养老中心空间服务“双升级”
经过精心改造,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焕然一新。原本陈旧的建筑外观经过重新设计,变得简洁大气;内部空间进行了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更加明确。除了传统的活动室、棋牌室、舞蹈室外,还新增了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书画创作室等特色功能区。
在服务方面,地质大院第二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打造了“周二的故事”“星空影院”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为了让服务更贴心,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还成立了“养老管家”和“小院管家”队伍。这些由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不仅负责维护养老中心的日常秩序,还为老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街道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和地区养老联合体,整合周边15分钟生活圈内的餐饮、医疗、购物等资源,开通一键响应热线,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刚开始听说活动中心要共享,我心里特别抵触,觉得自己的地方被占了。但现在我每周都来参加活动,认识了很多新朋友,生活更有意思了!”退休干部赵爷爷笑着说。如今,学院家智慧养老中心已累计服务超7800人次,成为了周边居民共享的温馨家园。这里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更搭建起了邻里互动的桥梁,让社区充满了温暖与活力。
“我们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平台,与新星石油公司反复协商,最终保留下这千余平珍贵的养老空间资源。”街道副主任兼民生保障办主任秦爱光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以党建引领,精准匹配养老需求,以“望闻问切”对标“急难愁盼”,营造适老敬老环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从“专属领地”到“共享乐园”,这场养老服务的暖心蜕变,是“大家商量着办”的生动实践。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协商,街道成功化解了矛盾,激活了资源,让养老中心真正成为了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幸福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