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人们常能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民警笑眯眯地穿梭在人群中。他时而帮老人拎包,时而蹲下身给哭闹的孩子贴卡通贴纸。这个被医护人员和就医群众亲切称为“小杨警官”的杨栋麟,曾是北京市公安局特警总队“蓝剑突击队”的尖兵。从“雷霆出击”到“春风化雨”,这位硬汉将特警的刚毅化作守护社区的温情。
淬炼“冲得上、打得赢”的本领
2016年,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的杨栋麟如愿穿上警服,成为特警总队赫赫有名的“蓝剑突击队”一员。数百个日夜的艰苦训练,让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那时候觉得警察就该像影视剧里那样冲锋陷阵,遇到紧急情况必须冲得上、打得赢。”
2018年调入海淀区万寿路派出所后,杨栋麟延续着特警作风。在抓捕嫌疑人时冲在最前、果断处置,并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法律知识,学习办案流程,从侦查打击到案件办理,很快都能独当一面,成为打击办案队骨干。
当“硬汉”遇上“家长里短”
2023年10月的一纸调令,让这个习惯了“真刀真枪”的特警汉子“愣住”了——他被任命为社区警务二队副队长,负责复兴路28号社区,刚开始还不太适应。这个涵盖解放军总医院及家属区的辖区,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导致防电诈宣传很难全面覆盖,电诈警情和发案居高不下,一直都是万寿路派出所电诈警情的“老大难”社区。
“最初听到患者被骗,我急得直踹沙袋。”杨栋麟坦言,面对无法亲手抓捕的诈骗犯,他一度憋闷不已,既痛恨犯罪分予的狡诈,又痛惜事主防范意识不够造成经济损失,自己又没法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直到所领导点醒他:“社区民警的战场不在追捕线,而在人心。公安工作也不止是抓人破案、冲锋陷阵,社区民警更多是沟通协调,调解家长里短纠纷,不厌其烦宣传防范。”
此后,杨栋麟每天用脚步丈量社区的角角落落,佩戴整齐的单警装备在医院巡逻。“大妈,保管好医保卡,祝您健康长寿。”“小朋友,拉好妈妈的手,听医生的话啊。”“排队人多,您别急,着急上火也影响健康,咱都到医院了不就是图个健康嘛。”他随时携带两部电台,一部是警用电台,一部是医院保安电台,一旦医院里出现纠纷或求助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无论大事小情杨栋麟都耐心解决,先后收到了事主的感谢信和电话感谢40余次、锦旗13面,更收获了无数感谢和信任的微笑。医护人员和熟识他的患者遇见他都会亲切招呼一声“小杨警官”,杨栋麟慢慢找到了身为社区民警的成就感。
“硬核战术”守护百姓钱袋子
面对社区电诈警情高发的情况,杨栋麟暗下决心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针对医院人流量大的特点,杨栋麟创新工作方法,在片区张贴宣传提示和社区民警公示千余张,组织500人以上的防范电诈宣讲8次,带动近9000人参与反诈测试答题,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反诈意识,也让医护人员成为面向患者及家属的反诈宣传员。
2024年12月一天晚上,杨栋麟接到一名在医院进修的学生打来的电话。原来,该学生的同学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网友”,对方以“稳赚不赔”为诱饵,正试图拉拢他加入投资群。这名在医院进修的学生因平时关注杨栋麟在反诈微信群发布的警示案例,察觉到这可能是骗局,便给杨栋麟打了电话。杨栋麟立刻赶往学校学生宿舍找到这名被骗学生,询问后,凭借经验立即判断出这是典型的“投资理财”诈骗。经过杨栋麟的一番分析开导,这名学生终于认识到自己被骗,从而避免了经济损失。
从警8年多,杨栋麟的工作岗位从特警、打击办案民警到社区民警;生活中,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有了女儿,但他心中身为警察的荣誉感始终没有变。他经常说:“出什么事儿了,我上!”32岁的杨栋麟仿佛还是从前那个少年,面对艰险从不退却,“惩恶扬善”的信念丝毫未减,而面对社区居民、面对家庭时却多了一份硬汉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