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淀区以一场特别的“家书仪式”向新就业群体致敬。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启动的“海淀暖新十一伴行”活动中,海淀区向新就业群体代表颁发“车骑先锋”徽章,表彰他们为城市运行作出的贡献。同时,以城市之名,一封封承载敬意与温情的“城市家书”也寄往新就业群体代表的家乡,让家乡人共享他们在海淀奋斗的喜悦与荣光。

“城市家书”连接奋斗者与家乡

“这封家书是我们的一次新探索。”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赵艳在采访中介绍,“希望通过‘城市家书’将新就业群体在海淀的奋斗故事传递给他们的家人,同时也与他们的家乡建立联系,共同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车骑先锋”是海淀区从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中推选出的优秀代表,他们不仅业务能力突出,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赵艳表示:“他们与海淀双向奔赴的热情,值得被家乡看见。”家书将由当地社会工作部转交家属,并了解家庭需求,实现两地联动关怀。

活动现场,新就业群体代表分享了他们与海淀的故事。菜鸟驿站负责人陈著是来京19年的“老快递人”,从骑自行车送件到经营驿站,他见证了行业变迁,并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为社区老人、学生开启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也收获了首都劳动奖章等荣誉。“海淀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关心、关爱,这次还能一家人团聚,带着孩子去清华、北大参观,真好。”陈著感慨道。区总工会为他送上“综合服务包”,包含专项保障、心理关爱等实用服务。

外卖骑手骆静怡的故事令人动容。八年前,她带着患脑胶质瘤的儿子小平安来京求医,为筹治疗费跑遍大街小巷。如今,她尝试转型自媒体,记录儿子与病魔抗争的经历,呼吁社会关注残障群体。“我们新就业群体从五湖四海来到海淀,海淀是我们背后的支撑力量,让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温暖。此刻站在这里,心中唯有感恩。小平安是被爱包围长大的孩子,今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终会胜利的。”她哽咽着说。海淀区人力社保局为她定制了自媒体运营课程,助她职业转型。

十项举措构建暖心服务保障体系

本次活动特别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新就业群体参与,启动会后,家长与孩子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亚洲数字展和“一代金石宗师陈介祺特展”。数字展的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惊叹不已,而陈介祺的金石艺术则让家长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

新就业群体家庭还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参观学习,领略顶尖学府的文化底蕴。“孩子一直想考北京的大学,今天带他看了清华校史馆,目标更加坚定了。”一位快递员父亲笑着说。

据介绍,“海淀暖新十一伴行”是海淀区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深化和创新之举。围绕“一城清爽”主题,推出涵盖“一封信、一堂课、一间房、一张码、一张票、一次研学、一份美食、一名家医、一批驿站、一站调处”等十项具体举措,为新就业群体构建全方位暖心服务保障体系。

海淀区各部门加强联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系列服务及相应支持。海淀区总工会的“综合服务包”将提供给更多有需求的新就业群体;区人力社保局“职业技能培训大篷车”联合8家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共同打造视频剪辑、互联网营销、人工智能等技能培训课程,提供选单式培训服务并送课到新就业群体工作一线,为新就业群体扩展就业新场景;区委卫生健康工委、区司法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房管局、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在新就业群体家医签约、权益保障、优惠就餐、住房需求、教育培训和家庭关爱等方面提供支持。

通过“城市家书”这一温情纽带,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不仅架起了新就业群体与家乡的沟通桥梁,更彰显了海淀区对城市建设者的关怀与尊重。海淀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十个一”服务举措,联动各部门资源,在职业发展、生活保障、家庭关爱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的后顾之忧。同时,将进一步探索两地协同服务机制,让新就业群体在海淀安心奋斗、舒心生活,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