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开展“科普+”科普营品牌活动——走进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以“探索遥感奥秘 触摸未来科技”为主题,为40余名青少年揭开航天遥感技术的神秘面纱。这场科普实践,由社区建设办公室(文体科技)指导,地大二社区主办、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协办,正是学院路街道推进“校地企”科普资源融合的生动体现。
政企联动:让科普成为基层治理“新抓手”
把辖区单位的“高精尖”资源转化为青少年科普的“营养剂”,是街道深化“科普惠民”工程的重要探索。此次,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作为驻区国家级科研单位,首次向社区开放科普资源。学院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科技反哺社区”的创新模式,让高深的科学技术从“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正在逐步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出力、全民受益的科普新格局。
硬核科普:把课堂搬进卫星指挥中心
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高级工程师的讲解中,孩子们还通过三维建模系统,直观看到遥感技术如何穿透密云水灾的暴雨云层,为抢险救灾提供“天眼”支撑。当地大二社区全景卫星图投射到屏幕上时,现场响起阵阵惊呼——居民楼、小花园甚至自行车棚都清晰可辨,有孩子兴奋地指着屏幕:“原来从太空看,我家像积木一样可爱!”
在展厅的装备展示区,无人机、高光谱传感器等“大国重器”的民用化成果引发连连惊叹。最吸睛的当属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正在研发的“探测车”——这台集成了精密仪器、操作平台和可视屏的高科技设备,能够实现“人在车内”完成地下探测任务。“以后是不是都是机器人工作了?”面对孩子们的疑问,工程师耐心解释:“这些设备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的‘超级助手’,让我们可以到更危险的地方完成更重要的工作。”
种子效应: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星辰大海
“没想到每天路过的办公楼里藏着这么多‘黑科技’!”一位初中生感慨。这场持续90分钟的活动,通过“原理动画+实景操作+未来畅想”的立体化设计,让深奥的遥感知识变得可触可感。看着这些高科技设备,不少孩子陷入了思考:科技发展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改变?这正是科普活动的意义所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海淀区首批科普基地,我们有责任把‘科研用’的硬技术转化为‘百姓懂’的软科普。”地大二社区书记透露,本次活动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持续深化与辖区单位的合作,把更多优质科普资源引入社区,为青少年成长注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