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的街巷里已响起电动车穿梭的声音,快递员、外卖员们穿梭在楼宇之间,开启了一天的忙碌。为让这群城市服务的“流动风景线”在社区中获得更多便利与温暖,八里庄街道以解决新就业群体在社区工作中的实际难题为突破口,持续深耕细作,从细节处发力,纵深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建设。

从痛点出发让服务落地生根

新就业群体每天在社区间奔波,休憩难、充电难、找路难等问题,成了影响他们工作效率与体验的“绊脚石”。八里庄街道各社区结合辖区特点,精准施策,把解决问题的触角延伸到每个服务细节。

首师大北校园社区的公告栏里,一张设计温馨的慰问海报格外醒目,上面写着“您为社区奔跑,社区为您守候”,字里行间满是暖意。社区工作人员每周都会检查驿站的物品箱,及时补充口罩、创可贴、矿泉水等物资。北玲珑巷社区的爱心岗亭前,几位刚送完早高峰订单的外卖员正坐在长椅上歇脚、充电,旁边的暖心驿站里,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品箱整齐摆放,成了小哥口中“比家里还方便的歇脚地”。

进入夏季,暴雨与高温交替出现,北京肿瘤医院社区和恩济里社区早早做了准备。办公区域的爱心岗亭里,防汛沙袋、雨衣、雨伞整齐码放,冰柜里备好矿泉水,医药箱里新增了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避暑药品。“上次突降大雨,岗亭里的雨衣救了急,不然一车外卖全得淋湿。”一位外卖小哥提起这些物资,语气里满是感激。

配送末端的“最后一百米”难题让恩济庄社区的快递员小王深有体会:“有些老小区没电梯,大箱子扛上楼得歇两三次。”如今,社区投放的助力小推车帮了大忙,配送效率明显提高。而在水文社区和定慧西里社区,小哥的手机里都存着一张特殊的地图——友好社区服务地图上标注了所有可充电、能歇脚的点位,小区楼栋导览图则清晰标注了单元门位置和特殊户型分布,“现在看着图直接走,最少能省三分钟。”

用温暖关心架起沟通桥梁

如何精准捕捉并及时回应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八里庄街道的社区各有妙招。中海雅园社区的保安亭里,一本“小哥意见本”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封面上写着“您的建议,我们的动力”。翻开本子,里面记着“希望驿站多备些充电宝”“建议小区增设临时停车区”等,每条后面都有社区的回复和处理进度。“上次提了希望驿站有热水,第二天就装了热水器,这效率没得说。”一位经常来这里歇脚的快递员说。

双紫园社区的门口,安保人员小李正在练习文明用语:“您好,请问需要指引吗?”“请慢走,注意安全。”不久前,社区专门组织了文明用语培训,还邀请几位外卖小哥现场提建议。如今,小区里保安与小哥互相帮忙的场景成了常态——保安帮暂时离开的小哥看车,小哥则会提醒保安留意门口的异常情况。

八宝庄社区的街角,新开的“友好商户”挂着醒目的标识。这家便利店不仅为小哥提供免费热水和避雨场所,还推出了用餐8折优惠,货架上的应急药箱、手机支架等物品都贴着“免费取用”的标签。店主说:“他们天天在外面跑,挺不容易的,能帮一点是一点。”现在,这里成了附近小哥的“据点”,忙完一单来买瓶水,和店主聊两句,成了大家放松的方式。

关心不止于工作,更延伸到生活。定慧东里社区的活动中心里,每月都会举办一次义诊,医生们专门针对小哥常遇到的腰颈劳损、关节炎等问题提供诊疗;首师大社区则联系了公益理发店,每季度来社区为小哥免费理发。“平时忙得没时间去医院,社区把医生请过来,还不用排队,太贴心了。”一位参与过义诊的外卖员说。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像一条条丝线,把社区与新就业群体紧紧连在了一起。

八宝庄社区的会议室里,十几位小哥正在签署《共建美好社区承诺书》。签下名字后,他们多了一个新身份——“流动网格员”。“我们天天在小区里转,哪里有垃圾没清理、哪盏路灯坏了,一眼就能看到。”成为网格员的外卖员小张说,他已经通过社区的反馈渠道上报了几处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处理。

永安东里社区的“小哥志愿服务队”最近成了社区里的“明星团队”。这支由快递员、外卖员组成的队伍,闲时会帮社区巡逻、清理楼道杂物,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菜上门。

从解决“休憩难”到回应“多元化诉求”,再到激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八里庄街道用一件件实事,让新就业群体在社区里找到了归属感。未来,这里还将继续优化服务细节,让“全城+全程友好”的理念渗透到每个角落,让这群城市的奔跑者,“在八里庄的街巷里跑得更安心、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