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从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了解到,2025年,全区持续推进公园绿地和小微绿地建设,计划新增林地、绿地60公顷,大力营造高品质生态消费场景,新建26处公园绿色消费场景,加快推进城市彩化工作,实施20个彩化建设项目,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翠湖生态公园试点建设,一幅城园相融、绿色宜居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截至2025年,全区注册公园总数达143个,形成多元、开放、友好的公园体系。

“边角空间”焕发新生

八月的清晨,曙光街道时雨园社区春荫园小区居民林女士推开窗户,350平方米的社区微花园便映入眼帘。这片曾因土层薄而植被难存的地块,如今成为居民共同呵护的“花海”。

作为海淀区公园建设的生动缩影,曙光街道“全民共建”模式从设计方案征集到后期养护管理,全程邀请居民、物业、专业团队参与,已推动地区建成1.2万平方米社区微花园。

在曙光街道,彰化路与曙光花园中路交叉口的560平方米边角地,曾是夏季积水、蚊蝇孳生的闲置地块。通过“全民共建”模式,街道整合现状绿化与下凹空间,增设围树座椅、庭院灯等设施,将其改造成居民晨练遛弯的口袋公园。融乐园改造中,曙光街道联合高校团队招募20名小学生担任“小小规划师”,植入互动游戏设施,让“通学路”变身亲子活动空间。

这种“针灸式”改造在全区遍地开花。海淀区以“大家商量着办”机制推动社区微花园建设,近两年建成小微绿地38处。人大西门三角地腾退后,按居民需求增设儿童游乐设施;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绿”,打造融乐园、蓝靛厂公园等全龄友好空间3.3万平方米,实现街面增绿彩化6.7万平方米。

除了这些小微空间的改造,海淀区还积极推进大型公园项目建设,如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二期正在有序建设中,预计年底前主体基本完成。建成后,将形成全长9公里的带状公共空间,服务沿线近70个社区、10余所高校、40余家科研机构。届时,公园与城市街区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物展示及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区。

“人城境业”和谐共生

生态与文化赋能让公园焕发新活力。南沙河滨水绿廊迎来极危物种低斑蜻;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引入AI哨兵系统,打造智慧管理示范;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用人工智能监测鸟类,年开展31场自然科普活动。海淀公园的“莫奈花园”、中关村森林公园的生态景观,让市民在家门口邂逅“诗和远方”。

全龄友好设施覆盖提升服务品质。“京西稻”插秧节、中关村数字文化市集等活动年均举办超200场,让公园成为文化交流舞台。同时,海淀区还在公园配套服务上持续发力,引入简餐屋、花店等业态,增加多处消费场所,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多元的服务体验。

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以花园城市建设为统领,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进生态价值提升、城市品质美化等五大维度建设,完善“一刻钟生活圈”便民服务,让“人、城、境、业”和谐共生的画卷愈发绚丽,助力实现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