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淀区苏家坨镇凤锦家园社区在3号楼和4号楼中间的空地处开展颈椎枕制作活动。此次活动是“包楼活动”系列之一,面向特定楼栋的居民开展。这种“小而精”的活动形式是凤锦家园社区探索基层治理方法的一次全新尝试,旨在消除居民之间的隔阂,同时拉近社区与居民的距离。

查找“病因”剖析隔阂根源所在

据了解,凤锦家园社区的大部分居民是各个农村的回迁户,邻里之间不熟悉,容易发生摩擦,接诉即办案件量比较多。社区党支部于2023年才成立,最早住进来的居民对社工们不太了解,导致各项工作进展缓慢,各种矛盾问题的处理效果也不理想。

为了加强与居民的联系,社区工作人员每天入户走访,但效果不佳。居民们态度谨慎,甚至有些排斥,不愿表达真实想法,来参加活动的基本都是“老面孔”。后来在一次走访中,一位居民表示,活动场地离自己家较远,过去不是很方便,所以就不参加了。再者,活动是面向社区所有居民,跟不熟悉的人一起参加活动难免拘谨,平时大家还是更愿意跟以前村里的老邻居一起活动。

社工们终于找到症结所在,立即召开会议调整工作方法。同一个村的回迁户在社区的住处相对集中,所以社工们讨论后决定缩小活动受众范围,聚焦特定楼栋,精准对接居民诉求。

对症下药量身定制“包楼活动”

早在2024年1月,两名包楼社工就策划了第一场包楼活动。他们绘制了若干份新年贺卡和日历,送给对应楼栋里的居民。居民们收到礼物后喜笑颜开,表示对这种新的活动形式很感兴趣,会持续关注。

后续,各个楼栋陆续开展活动,地点就设在楼下。每场活动都有很多“生面孔”,社工们主动过去打招呼,询问基本情况增加了解。渐渐地,“生面孔”成为“老面孔”,“老面孔”成为老朋友,然后又有新的“生面孔”加入,社工们与越来越多的居民建立起联系,逐渐拉近了距离。

活动期间,社工们以唠家常的方式了解居民心声,宣传各种安全知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方式,达到的效果更好了。以前入户宣传走访不够细致深入,很难与居民建立情感链接。如今在活动中交流,就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居民更愿意敞开心扉,社工们也听到了更多的意见建议,使得自己对基层工作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共治共享 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截至目前,凤锦家园社区已经举办十余场“包楼活动”。左邻右舍在活动中互相了解,打破了彼此间的隔阂,跟社工们也相处成老朋友了,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也明显提升。

今年年初,社区将小微绿地改造列为年度治理项目之一,11号楼的楼门长对此事非常上心。他组织邻居们清理楼门前荒地上的杂物,又将社区提供的花籽培育成花苗,跟邻居们一起移栽在空地上。谁家有养不好的绿植,楼门长也接手过来,种在空地上,精心照顾。为了方便浇水,大伙儿商量着修一条石头小路。楼门长每天到处收集废弃的石头,同时动员会手艺活的居民,一起装扮绿地。擅长木工手艺的居民铺设蜿蜒石径,兼顾实用性与观赏性;绘画能手带领小朋友们用颜料画笔赋予石头和井盖新生命……众人齐心协力,原本荒芜的绿地摇身一变,成为充满艺术气息的“手绘花园”,大家将其命名为“百家绿地”。居民们在改造绿地过程中更加熟悉,成为志同道合的老友,互相分享养护绿植的经验,小朋友们也在参与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如今的凤锦家园社区和谐友爱,清理堆物堆料、垃圾分类、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小微绿地改造等工作进展更加顺利,接诉即办案件量也大幅减少。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接诉即办案件量同比下降接近50%。凤锦家园社区组织开展的“包楼活动”,是楼栋微单元治理层面的一次积极探索,逐步实现精准化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社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