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傍晚,海淀区西三环与蓝靛厂南路之间的南长河泛着粼粼波光。解放军总医院京西医疗区为公桥门诊部护士谭晴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像往常一样沿着河边跑步。18时15分,经过麦钟桥时,她突然听到桥下传来“救命”的声音。谭晴下意识地望向水面,只见一名女子在河中挣扎,身体正渐渐下沉。
情况紧急,谭晴没有犹豫,踩着岸边1米多高的栏杆,纵身跃入河中。
“我要是不救,她就危险了”
入水的瞬间,谭晴就意识到情况比想象中更危险。“跟游泳池完全不一样,水是绿的,睁开眼什么都看不见。”她在事后回忆道。运动服和鞋子吸满了水,像铅块一样拖着她下沉,加之水草和泥沙混杂,使得并不擅长游泳的谭晴每一次划水都格外费力。
但她没有退缩,拼命向落水者游去,在水中摸索了两三米后,终于抓住了对方的手臂。“她当时已经不怎么挣扎了,我就拽着她的手腕往岸边拖。”谭晴回忆当时的情形。整个过程不过两三分钟,却仿佛用尽了她全部的力气。
岸边,几名路人闻声赶来。在多名路人的协助下,终于将落水女子和谭晴拉上岸。“岸边栏杆离水面大概还有1.5米的距离,一个人根本够不着。”目击者说。
获救女子意识有些模糊,谭晴也脸色煞白,浑身发抖,仍强撑着拿起手机向医院同事求助。
很快,解放军总医院京西医疗区为公桥门诊部主任李成带着救护车赶到现场。检查确认获救女子无大碍后,他们联系了她的亲友,得知其亲友曾看到落水女子遗言,已报警并正在寻找她的下落。“她姐姐是临产孕妇,没法赶来,我们就开车把人送了过去。”李成说。见面时,姐妹俩抱头痛哭。
据了解,获救女子从小父母离异,因家庭原因一时产生轻生念头。
“我要是不救,她就危险了。”谭晴说,“当时一看左右都没人,我就跳下水救人了。”这个简单的决定,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常态化训练让我遇事不慌”
值得一提的是,被救的29岁女子身高一米七多,而谭晴只有1.58米。小小的个子,蕴藏着大大的能量。
谭晴今年32岁,来自湖南湘潭,2013年来解放军总医院实习后,就留在了海淀。去年,她刚通过考核,成为解放军总医院京西医疗区的一名部队文职护士。
“我们每周都有思想教育课,军医的责任就是在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她说。
这种责任感源自多方面的熏陶。谭晴的丈夫是军人,母亲是护士,家庭的影响让她对“救人”二字有着本能的执着。“我没想太多,就是碰上了。”谭晴轻描淡写地说。但同事们都知道,这个看似柔弱的湖南姑娘骨子里有着军人特有的坚毅。
“部队经常教育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谭晴说。虽然当时对水况一无所知,但她没有丝毫犹豫。这种勇敢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日常的养成,“医院常态化开展急救培训和演练,我们也会给普通人进行急救培训,这些训练让我遇事不慌。”
当晚,获救女子给谭晴发来了感谢信息:“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当时有点懵,现在才刚好一点点,谢谢你跳下水把我拉了上来,谢谢你的救命之恩。”
18号下午,女子的家属特意到医院送来锦旗和鲜花,卡片上写着——谭晴救命之恩重如山,铭记于心永不忘。
“人民军医,就是姓军为民”
在同事眼中,谭晴一直都是个“特别善良的人”。“她话不谭晴干活特别踏实。”李成说,“同事忙得没吃上饭,她会默默去送;老年患者输液,她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细心。”
这种善良,在关键时刻化作了挺身而出的勇气。谭晴说:“真没什么,换作别人也会这么做。”李成说:“我们问过几个小伙子,都说会谨慎一些,毕竟水况不清,水流又急,一般人真不敢跳下水救人。”
“我们把谭晴当作学习的榜样,号召大家都向她学习。”李成说。每当夕阳西下,南长河畔依旧洒满金色的余晖,仿佛在见证着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守护。那纵身一跃的身影,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更为整座城注入一股暖流,让每个人的心房都为之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