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八里庄街道东八里社区,常能看见一位脚步轻快、精神矍铄的志愿者,她或是在活动室里弯腰清扫碎发,或是在社区路口值守,或是搀扶着高龄居民慢走——她就是71岁的老党员王鹭。从小患有视力障碍的她,没把自己当成需要照顾的人,反倒用42年党龄的坚守、十余年志愿服务的热忱,把温暖揉进社区的每个角落,正如她常说的:“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别人。”
义务理发日里的“守场人”
每月一次的社区义务理发日,是东八里社区老人们的“固定福利”,也是王鹭雷打不动的“值班日”。社区党委副书记甄艳辉介绍,每次理发活动,王鹭总比约定时间早到半小时,“她本身是视力残疾人,按说该大家照顾她,可她偏要抢着干事——提前摆好座椅,擦干净镜子,准备好热水,就等着居民来。”
有一回,家住社区三楼的张大爷拄着拐杖来理发,刚走到楼下就被王鹭撞见。“她赶紧上前搀着,一步一步扶到活动室。”甄艳辉说。理发过程中,碎发掉在地上,她就在旁边用小扫帚慢慢扫,“生怕老人踩到滑倒,也怕环境乱影响大家心情。”
活动结束后,居民们陆续走了,王鹭却没急着离开。她会把座椅归位,最后拿起扫帚把地面扫干净,确认没有遗漏才锁门。“有次我劝她,这些活让年轻人来就行,她却说‘我熟,多干点心里踏实’。”甄艳辉的话语里满是敬佩,“她从不把自己当残疾人,总说能为大家做事比啥都强。”
社区居民尹蔷和王鹭一起做了十多年志愿者,她王鹭里,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是理发日,王鹭准在。“有一回下大雨,我以为她不会来了,结果到活动室一看,她早就到了,裤脚还沾着泥。”尹蔷说,王鹭总说“大家来理发是图个方便,我不能让人家等”,可谁都知道,她的眼睛怕光,雨天视线更差,走在路上要格外小心。
面对大家的称赞,王鹭只是笑着说:“我赶上了好时代,很多人都帮过我,现在能为老人们多做点事,是应该的。”
助盲人朋友“看”电影
从2016年起,每两周一次,王鹭都会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辗转十多公里,去中国盲文图书馆做志愿服务。尹蔷有次路过图书馆,进去一看,王鹭正蹲在书架前整理盲文书籍,“她戴着放大镜,一本本核对书名,把放错位置的书归位,动作慢但特别认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见了她都特别热情,老远就喊‘鹭姐来了’。”
除了整理图书,王鹭还会帮盲人朋友组织观影活动。她会提前熟悉影片内容,在放映时轻声讲解画面细节,让大家“看”得更明白。有一回,一位盲人朋友跟尹蔷说:“鹭姐讲得特别细,就像把画面放在我眼前一样,我们都爱听她讲。”
王鹭自己也记不清跑了多少趟图书馆,只记得每次看到盲人朋友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我也是视力不好的人,知道他们想读书、想了解外面世界的心情。”王鹭说,“我能帮他们多接触点知识,多感受点快乐,这点路不算啥。”
尹蔷回忆,有一次冬天雪下得特别大,她劝王鹭别去图书馆了,可王鹭还是坚持要去。“她说‘我跟朋友们约好了,不能让他们等’。她总是这样,很热心、很尽责。”
社区里的“党员先锋岗”
退休后,王鹭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垃圾分类宣传、健康知识讲解、日常路口值守,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甄艳辉说,王鹭是社区的“党员先锋岗”,“有次她声音都哑了,还坚持在路口劝导不文明行为,劝她回家休息,她却说‘这点小病不算啥,值守不能缺人’。”
尹蔷记得,有一回社区组织党员去参观展览,她想搀着王鹭,可王鹭摆摆手说“不用,我能行”。“她总是特别乐观,还总想着帮别人。”尹蔷说,有次她家里有事,没法去参加志愿服务,王鹭主动替她值班,就像家人一样靠谱。
王鹭还总说自己做得不够多:“我入党42年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口号,是要实实在在做事的。我能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能帮一个人,就多帮一个人。只要心里有光,就能照亮别人,也能照亮自己的路。”
如今,在王鹭的带动下,东八里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甄艳辉说:“鹭姐就像一面镜子,让大家看到,奉献不分能力大小,只要有颗热心,就能为社区添一份暖。她的光,不仅照亮了别人,更点亮了整个社区的正能量。”
这位71岁的老党员,用42年的党龄坚守着初心,更用一颗“发光”的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