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在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甲一号的鼎好大厦21层,红色幕布徐徐拉开,《永恒的铭记——海淀抗战历史主题展》在肃穆中揭幕,20块展板、200余张珍贵照片首次系统呈现海淀抗战全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海淀进步青年与广大民众奋勇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之中。”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龙虎的致辞将时光拉回1931年。“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进步师生挺身而出;全面抗战爆发后,海淀军民建立地下交通线,组织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他的声音落在展厅每个角落,90多年前的呐喊仿佛穿透时空。
海淀儿女热血救国
“此刻,我们站在鼎好大厦21层,遥望龙脉之地三山五园,俯瞰文化圣殿清华、北大,感受繁华四环川流不息。”作为讲解员,上海中联(北京)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孙晓颖向大家娓娓道来,“这里是中关村的心脏,高新技术园区和企业云集,将抗战主题展设立于此,正是要让这片热土上的科技工作者,在历史的回响中接受精神的洗礼。而此地文脉,也与曾经的燕京大学息息相通——燕京大学正是如今北京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入口处,1931年9月22日的《燕京大学全体学生对日寇侵占东北要求积极备战代电及宣言》墨迹如血:“日本出兵,三省沦亡……吾燕大全体学生,誓以一死,为政府作后盾,为民族争生存!”
张甲洲创作的《反日大同盟歌》同样震撼人心:“牺牲了赤心热血,跳出铁牢笼,黑暗世界已冲破,东亚放光明……”1932年,这位北京大学物理系学生秘密赶到黑龙江省巴彦县,与侵略者展开真刀真枪的殊死搏斗。
一张黑白合影定格历史瞬间:收复巴彦县城后,张甲洲和同窗于天放并肩而立,年轻的脸庞写满坚毅。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带着一群学生参展的中学历史教师刘老师轻声念出于天放所写的《冬征1938》,身旁的学生们静静聆听。
1933年的另一张照片里,燕京大学师生将绣着“国家干城”(指国家主权的捍卫者)的锦旗赠给三十二军将士。展板前,刘老师对同学们说:“当年的大学生比你们大不了几岁,他们扛起了救国重任。”
两条“生命线”
“平西地下交通线”的展板前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1938年,这条从海淀经温泉、北安河至妙峰山的秘密通道,成为连接北平与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血管”。老照片无声诉说着当时的惊险:共产党员肖田以燕京大学机器房工人身份为掩护,将五台无线电设备藏入粪车夹层,穿越日军哨卡。
这些无线电设备由英国学者林迈可负责线路设计。作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他经常借助外国人的特殊身份积极为根据地购买紧缺物资,并利用自己的摩托车或校长司徒雷登的汽车运送。
与“平西地下交通线”相呼应,一辆老式自行车架上的药箱,讲述着法国医生贝熙叶的故事。“他在西山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为根据地运送药品。”中学生王梓轩念完展板,转头对同伴感叹,“原来国际友人这样帮过我们!”
退伍军人曹瑞涛在黑山扈战斗的老照片前立正敬礼。1937年9月8日,国民抗日军在此用轻武器击落日机。“我爷爷参加过长城抗战。看到清华师生捐16000副防毒面具,就想起他说的‘学生娃娃省出口粮送前线’。”他说。
“我们深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抗战史迹,形成‘古道红驿’党建品牌。”马龙虎表示。
永不磨灭的精神火种
“佟麟阁将军墓就在香山脚下,我们每年都去献花。”家住香山附近的张女士,在佟麟阁墓照片前驻足良久。转到“日军暴行”展区,她指着温泉“三角城”封锁墙照片握紧拳头:“小时候听老人说,日军修这墙围困根据地……”她还掏出手机,拍下了《反日大同盟歌》歌词。
同步展出的《永恒的铭记:海淀抗战历史图录》旁,一名年轻人感慨:“原来樱桃沟、大觉寺是一二九运动聚集地——历史就在家门口。”这些成果源自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构建的“档案馆+数据库+专家智库+民间收藏”四维征集体系。
据了解,“史墨志韵”海淀史志文化宣讲团已带着《海淀革命史》《海淀抗战史》《海淀青年运动史》等精品课程,累计服务海淀区乃至北京市各单位、各级党组织100余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要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的抗战精神,深入挖掘海淀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并将其融入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的实践中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贡献力量。”马龙虎表示。
据悉,展览将在鼎好大厦21层展出至2025年底,之后会进行巡展。
这份“永恒的铭记”,正化作海淀人砥砺新程的精神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