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阳台山,有一条以国际友人林迈可的名字命名的小道——林迈可小道。8月29日,“林迈可小道”迎来了林迈可之子林杰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天,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北京市海淀区新时代社会服务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致敬国际友人——京津冀反法西斯走廊论坛在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铭记共同的历史记忆,持续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推动民间友好合作与交流。

“和中国人民并肩抗战”

当天上午,参会人员共同徒步“林迈可小道”,循着国际友人林迈可当年支援中国抗战的足迹,深切感受革命先辈与国际友人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

“林迈可小道”是北平城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间众多秘密交通线中的一段。这条小道上的大觉寺、贝家花园、圣-琼·佩斯故居、七王坟等地,都是林迈可夫妇为抗日根据地运送物资和前往抗日根据地路过的地方。

在徒步的人群中,就有林迈可之子林杰慕夫妇。途中,不时听到林迈可、李效黎的名字,他们的故事激发了广泛共鸣。谈及“林迈可小道”,林杰慕满是自豪,“这是巨大的光荣。父母本可以选择大学里的安稳生活,但他们选择的是另外一条路,和中国人民并肩抗战。”

“我被这些故事深深地感动”

在论坛的主旨发言环节,来华国际友人代表讲述了先辈与中国人民并肩抗战的故事,传递跨越国界的友谊力量。林杰慕说,1937年父亲前往中国任教,看到日军的暴行和欺压中国人的行径,就加入了中国抗日战争,把一些无线电设备和药品等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到抗日根据地。1941年12月8日,也即太平洋战争爆发次日,父亲和母亲从燕京大学东门逃出后,过了十分钟,日本宪兵就封闭校园。他们去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来又转移到了延安。

林杰慕讲述了几件父母印象很深的事情。有一次农民用渡船把父母摆渡到小河的对岸,尽管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会被日本侵略者杀害,还有一些农民给了父母生活物资。“我父母当时的信念就是要和中国军民一起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在论坛现场,摆放了一张毛泽东主席接待美国观察组的照片,就是林迈可拍摄的。

会后,众人移步至《并肩战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国际友人》图片展现场进行参观。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展现了白求恩、斯诺、贝熙叶、林迈可等不远万里、无私支援中国人民抗战的国际友人,以及一些支持其他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中国人,如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的近百名中国战士、投入苏联保卫战的中国人等的感人事迹和伟大国际主义精神。林杰慕在父母的照片前接受媒体采访。他说:“在和平时期,回忆那些艰难的日子,希望我们永远都处在和平时期。”他展示身上T恤的文字,“NOWAR(不要战争)”。

在由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主办的“红色血脉:平西地下交通线主题展”,一张张林迈可拍摄的照片出现在展览中。有林迈可前往抗日根据地的照片,有李效黎骑着摩托车在大觉寺附近的照片,有林迈可夫妇逃亡途中第一次见到游击队的照片,等等。观看展览过程中,林杰慕夫人帕姆拉说,“我被这些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两道一线”铭记援华抗战国际友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取得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动情讲述在抗战中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的事迹。

致敬国际友人——京津冀反法西斯走廊论坛上,“永恒的铭记:海淀抗战历史主题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览”同步开展,该展览在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段的“林迈可小道”旁展出,通过丰富史料展现海淀地区的抗战历史与国际友谊;阳台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挂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史志北京阅读空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交流基地,推动海淀北部地区打造国际交流文化符号。

“林迈可小道”是京津冀“两道一线”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两道一线”即“白求恩大道”“林迈可小道”、贝熙叶自行车“驼峰航线”,串联起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国际友人援华抗战活动,是白求恩、林迈可、贝熙叶等大批国际友人来华开展医疗援助、技术支持、宣传抗战的历史见证。他们与中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感人事迹,已成为中外人民友谊的珍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