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烽火记忆——《晋察冀画报》影像史料展”在海淀区香山革命纪念馆开幕。此次展览通过100余张历史照片、2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再现晋察冀画报社艰难创建历程,以及根据地军民支援抗战、八路军浴血奋战、人民解放军夺取胜利、人民欢庆胜利和当家做主的历史瞬间。

以相机为“武器”记录战争

晋察冀画报社于1942年5月在河北平山县正式成立,由沙飞等人创办。在抗日的最前线,画报社的摄影师们以相机为“武器”,用影像和文字记录战争残酷而真实的面貌,为顽强而英勇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慷慨写照。他们都不是职业新闻摄影记者,却因“不当亡国奴”的朴素情怀和拳拳爱国之心,从大江南北汇聚到了离敌占区咫尺之遥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用行动诠释了革命信仰。

本展览以沙飞、石少华等晋察冀画报社红色摄影家经典摄影作品为主要元素,历史脉络涵盖全民族抗战爆发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间段,力争用照片艺术生动展现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展览位于香山革命纪念馆专题展厅2号厅,面积200平方米,展线长80米,展出历史照片100余张、珍贵文物20余件、多媒体展项2个。

“能生于这个时代,我深感荣幸”

开幕式上,红色摄影师高粮之子、晋察冀画报研究会副会长高红鹰向香山革命纪念馆捐赠高粮使用并保存的蔡司照相机、北平解放报记者证等文物,著名红色摄影家石少华之子石志民向香山革命纪念馆赠送史料《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馆校“大思政课”合作单位指导教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副教授周邓燕向香山革命纪念馆捐赠图书《众志成城——抗日根据地影像纪实》,该图书新书发布会同步举行。随后,北京电影学院学生合唱团深情演唱的《在太行山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将活动推向高潮。

“很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到香山革命纪念馆了解晋察冀画报社的这段历史,对于我个人丰富内心和文化知识都是特别好的实践机会。”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毛琪儿说,“我看到展览里有一幅著名照片,是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村所拍摄的,画报社记者在画报社刚成立的时候,用村边牛羊圈改造的暗房来冲洗照片,这让我想起大一学习暗房技术时,使用的是先进设备和优越环境。能生于这个时代,我深感荣幸,也将常怀感恩。”

带观众“触摸”抗战记忆

据介绍,本次展览形式设计注重构建兼具历史深度与情感共鸣的沉浸式叙事空间,带领观众近距离“触摸”伟大抗战珍贵民族记忆。展览合理进行了空间布局,结合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重要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辅以艺术化排版陈列,形成视觉焦点,并采用不对称构图呼应战争进程。在色彩形式及版面构图上,以不同色调的背景板衬托革命斗争不同阶段。此外,文物与多媒体要素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在有限空间内产生更大视觉冲击力。创新设计的“华北画报社套印”打卡展项,进一步增强了展览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具吸引力。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本次展览赋能馆校“大思政课”建设合作单位,通过该校摄影系师生全程参与展览史料研究、展陈布展和展览宣教等工作,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把革命文物资源禀赋创造性转化为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使革命文物资源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用革命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香山革命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展览的第一站巡展将走入北京电影学院,后续馆校将进一步共同挖掘联合办展的特色、亮点,形成抗战文物资源赋能学校思政课建设典型案例。

据悉,该展览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香山革命纪念馆、晋察冀画报研究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合作举办,是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开展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大中小学“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