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7时30分,2025北京建工海淀马拉松在中关村壹号鸣枪起跑。
万名跑者汇成奔腾的洪流,穿梭于高楼林立的科技园区,掠过翠湖湿地的潋滟水光,踏过京西稻田的翻滚金浪。在42.195公里的赛道上,用脚步丈量海淀之美,用力量诠释拼搏精神。
这是一场科技赋能的创新路演,AI智能教练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机器人志愿者精准补给,智慧医疗系统织就“移动生命线”。
这是一幅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时代画卷,跑者从“未来之城”奔向“世外桃源”,在每立方厘米4000个负氧离子的翠湖湿地呼吸,在充满诗意的稻香湖畔沉醉。
这更是一次青春力量的盛大集结,青年人才与创新之城同频共振。
海淀,正以奔跑定义一座城的奋进坐标。
科技赛道跃迁新高度
报名通道开启后仅52分钟,报名人数即突破一万,触发抽签程序。火爆场面的背后,是跑者们对赛事品质的认可与期待。
作为中国田协A1级赛事,与去年举行的首届海淀马拉松相比,2025“海马”的科技底色更加夺目,“智能赛事系统”为选手打造了全方位科技化参赛体验。
起点中关村壹号,这座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的“硬科技”创新中心,汇聚了150余家前沿领域高科技企业,年产值突破220亿元。跑者们从这里出发,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仿佛敲击在科技创新的强劲脉搏上。
“智能AI教练根据我的体能数据和马拉松目标,定制了个性化训练方案和赛道攻略。”安龙脉德总经理李冬梅说。她不仅是本届赛事智能医疗平台的供应商,也是一名参赛选手。“海马”携手动健科技PaceMate,为每位跑者配备24小时在线的智能AI教练,将科学训练原理与智能算法深度融合。
赛场上,科技无处不在。补给站内,AI智能机器人穿梭服务,为选手递上补给,增添赛事的趣味与互动;选手用手机扫描随参赛包附赠的“海马”AR明信片,酷炫特效定格奔跑的记忆;功能强大的赛事官方小程序,整合了信息查询、场地指引、成绩查询、照片下载等一站式服务,让参赛体验无比流畅。
更为重要的是隐于幕后的智慧医疗系统。赛事引入的安龙脉德马拉松医疗资源保障监控平台,整合了五级医疗防护资源,实现了“一屏尽享”的全面监控、精准预警与高效急救。“这套系统让我们能实时掌握全场医疗资源动态,为每位跑者的生命安全构筑了坚实防线。”医疗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
冲线后约1小时,许多选手的手机便收到了个性化的AI完赛短视频。这是组委会携手凯利时科技,通过摄像采集与云计算AI检测、号牌识别技术结合的成果。“看到自己的冲刺瞬间被智能剪辑成短视频,配上激昂的音乐,那一刻的成就感无以言表。”参赛者刘女士说。
科技的基因,深植于海淀的每一寸土地,也流淌在“海马”的每一个细节。这场奔跑,让赛事组织更智能、参赛体验更个性、赛事记忆更鲜活,充分彰显了海淀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硬核实力。
奔跑邂逅山水人文画卷
“海马”赛道如一条精心编织的丝带,将西北旺镇、上庄镇、苏家坨镇和温泉镇紧密相连,巧妙串联起海淀北部“科技+人文+生态”的三重基因,形成“从创新高地出发,途经人文校园,最终融入“生态绿谷”的沉浸式体验线路。
跑者从中关村壹号启程,穿过西北旺镇的城市绿心、温泉镇的生态林带、苏家坨镇的青春校园与上庄镇的稻田湿地。沿途森林环绕、水鸟嬉戏、稻浪翻滚,海淀“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长卷徐徐展开。
赛道行经海淀大悦城、故宫北院区、中关村环保科技园、京西稻博物馆等地标,历史文脉与创新图景在此交织。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处处彰显着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之美。
当跑者们行至19公里至24公里段,仿佛从“未来之城”步入“世外桃源”。一侧是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这里拥有307种野生鸟类和534种高等植物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高达每立方米4000个的负氧离子浓度,让跑者畅享“天然氧吧”。
与之相邻的稻香湖公园,芦苇荡漾,白鹭翩飞,湖光山色间蕴藏着纳兰性德故里的诗意。
“在翠湖和稻香湖旁奔跑,呼吸着沁人心脾的空气,聆听着清脆的鸟鸣,身体的疲惫感仿佛都被这美景过滤掉了。”82岁的潘仲英教授完赛后说。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退休教授,是本届赛事年龄最大的跑者,也是他人生中的第82场马拉松。
海淀区正全力打造“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空气质量连续10年保持城六区最优,森林覆盖率35.56%,143座公园星罗棋布,六大片区水系循环水网全部建成。如今的海淀,蓝天白云常在,水清岸绿常有,沃土良田常拥,低碳清风常驻,生态万象常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揭开了海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激扬青春奔赴无限可能
在海淀这座青春之城,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高度密集。这一特质,在“海马”的赛场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每一步都跑在熟悉而亲切的土地上,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海淀在校大学生王宇航说。
“我是科技工作者,也是跑者。这场马拉松,是我们程序员的另一种浪漫!”在中关村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工程师张涵说,“看着沿途熟悉的园区,感觉自己和这座创新之城的心跳是同频的。”
“赛道旁来自各高校师生的加油声特别亲切,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海淀的蓬勃朝气。”北京大学博士生姚涵予在完成她的个人“首马”后说。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海淀区域面积4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3万。其中,青年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人才资源总量约200万人。
这片“城市友好、青年有为”的热土,正把青年作为率先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与青年一起阔步向未来。
“体育+”激活发展新动能
一场马拉松,是城市协同治理能力的立体答卷。“海马”由中国田径协会认证,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体育局承办,北京中锐体育产业有限公司运营,53家协办单位全程保障。2000余名志愿者织就服务网络,200余名专业裁判守护赛事公正,医护与急救跑者共筑“移动生命线”。
赛道沿线化身为流动文化长廊。西北旺镇的传统舞狮表演为选手助威;上庄镇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京西皮影;温泉镇的小车会热闹开演;苏家坨镇的威风锣鼓等非遗与民俗表演轮番上演……这些都与赛道旁居民自发组成的加油队伍、高校志愿者团队,共同为跑者构筑起“精神补给站”。
“沿途的民俗表演太精彩了,特别是看到非遗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让我在奔跑中感受到了海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担任配速员的清华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教师、教工跑协常务副会长李艳表示,“这种体育与文化的交融,极大地丰富了马拉松的内涵。”
赛事热度突破42.195公里边界。位于中关村壹号南广场的“海马”嘉年华持续5天,集品牌互动、文创市集、美食体验、中医养生、文艺表演于一体,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共享欢乐的金秋城市联欢。
赛事还有效带动了区域消费与文旅联动,组委会联合圆明园、大觉寺、阳台山等六大海淀景区为选手提供免费游园福利,并协调10家起终点周边酒店推出优惠价格及提前早餐、延迟退房等贴心服务。
赛事的暖心举措,不止于服务跑者,更是海淀构建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一次集中呈现。近年来,通过打造家门口的健身场,海淀区让市民在步行几分钟内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场所,真正实现了运动的便捷化和常态化,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参与健身的热情。数据显示,2024年海淀区共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1.3万场次,吸引131.5万人次参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56.5%。此外,海淀区正加速推进海淀羽毛球中心、田村体育中心、苏家坨体育中心、翠湖体育中心、中关村体育中心、上庄体育中心、四季青体育中心等10个体育场馆建设,未来将进一步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