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阳光洒在国家开放大学东侧新开放的街角绿地上,三三两两的居民或漫步穿行,或驻足休憩,孩子们在无障碍坡道上欢快奔跑。这个曾经被高墙“隔离”的封闭绿地,如今已成为连接城市与校园、贯通地铁与社区的“活力廊道”。

从海淀区永定路街道了解到,作为四环沿线环境整治的重要节点,国家开放大学东侧绿地提升项目近日全面完工。该项目以“退线还绿、开放共享”为核心,通过拆除高台挡墙、重构边界景观、优化植物配置等系列措施,将原本3500平方米的封闭单位绿地转化为层次丰富、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实现了“还路于民、还绿于民”的承诺。

安全与美观并重

“以前晚上从地铁站回家,这段路的高大挡墙总让人心里不踏实。”居民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周边群众的共同心声。改造前,国家开放大学东侧步行道被高大挡墙与老旧栅栏环绕,不仅阻隔了校园与城市空间的视觉衔接,也让夜间通行的居民缺乏安全感。

永定路街道在充分调研走访、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确立了“开放共享、彩化提质”两大核心目标,从边界优化与空间焕新两方面入手,打造兼具生态功能与美学价值的公共空间,着力解决空间封闭、通行不便、功能单一等痛点。

在空间优化层面,彻底拆除临街高台挡墙与老化绿篱,系统性腾退闲置空间。现场,结合场地现有地形高差,设计师将其创新改造为台地景观,通过分层种植紫菀、月季、金鸡菊等错层植被,打造出层次丰富的开放式城市绿地。原本割裂的校园与城市道路实现了视觉贯通与功能衔接,街道空间豁然开朗。

成为居民通勤优选路径

沿路行走发现沿途增设的休憩座椅与照明设施设计贴心,满足了居民通勤、散步及临时休憩的多重需求。在慢行系统升级方面,200米步道的铺设将绿地与五棵松地铁站无缝串联。

园路出入口设置的无障碍坡道,保障了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安全通行;地面铺装全部选用透水材料,既契合生态理念,又与区域绿道风格统一。针对地铁口非机动车停放空间不足的问题,利用绿地边缘闲置空间增加了65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位,可停放约70辆非机动车,有效规范了共享单车、电动车停放秩序。“现在走这条路,既能看鲜花美景,又觉得安全舒心,出行体验比以前好太多了!”正通过步道去往地铁站的李先生说。昔日令人绕行的“过路地”,如今已成为居民日常通勤的优选路径。

此次改造围绕“开放共享、彩化提质”两大核心目标,将街道绿地升级为街角微花园。以“四季有景、节庆焕新”为原则,结合植物季相变化与场景需求,构建了花园城市背景下的特色彩化空间。在长效植物配置方面,补种的西府海棠春季枝头缀满粉白花朵,秋季结出红色果实,实现了“春观花、秋赏果”的长效景观。景观墙尽头种植的锦带球,春夏之交时开满粉红色钟形花朵,形成强烈的视觉吸引力,成为街角的标志性景观节点。

“专属地”变“共享园”

“这次改造最让我们欣慰的是,看到原来被‘遮’起来的绿色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永定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个单位的“专属地”变成了大家的“共享园”,为城市注入了更多活力与温情。

该负责人还介绍,该项目作为市级重点环境建设项目,落实《首都花园城市指导意见》及《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中对四环路建设“特色花廊”的要求,通过重塑街景节奏,引入科创、人文元素,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城市视觉形象,提升景观带层次。

如今,走在国家开放大学东侧绿地,灰砖青瓦、整齐的匾额与错落有致的花卉绿植相映成趣,整条街风貌协调,不仅提升了西四环路沿线的整体景观体验,也切实改善了居民和商户的生活、经营环境,实现“面子”美观、“里子”舒心。

永定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以居民实际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区域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公共空间功能,全力推进“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民生愿景落地见效,让绿色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让辖区群众共享生态建设与城市更新带来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