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居民徐秀娥家的厨房就热闹了起来。来自“爱心蒸笼队”的三位阿姨围着案板忙得热火朝天,“今天咱们再加把劲,争取让老人们早点儿吃上热包子。”她们揉面的手腕不停翻转,调馅的勺子轻快搅拌,捏包子的指尖飞快捏出整齐褶子,面香飘满屋子……
“爱心蒸笼队”由科育社区6位居民自发组成。每周一清晨,总会有3位成员准时聚在一起,为社区的独居、困难老人赶制热气腾腾的包子。这一忙,就是一年多。2000多个白胖的包子从她们手中送出,稳稳递到老人们的餐桌上,暖到老人们的心坎里。
一场从田间到舌尖的温暖接力
“徐阿姨,农场这次送来的茄子可新鲜了,咱们明天包茄子馅怎么样?”10月19日晚,科育社区工作人员胡扬给“爱心蒸笼队”成员徐秀娥打去了电话,一起商量第二天做包子的事。
事情要从去年夏天说起。当时社区一位热心居民偶然得知,公益组织百姓农场的志愿者们种了不少蔬菜,想免费送给社区里有需要的老人,于是联系到了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胡扬和同事们琢磨着:“不如把蔬菜做成包子,不仅方便存放,而且热一下就能吃。”
想法一出,社区居民苑祝霞、马杰立马拍手叫好:“这个主意妙!咱们组个‘爱心蒸笼队’吧,把包子蒸好给社区独居、困难的老人们送上门。”
令胡扬没想到的是,消息一传开,社区里的热心居民都来帮忙。蔡玉珠阿姨拌馅是一绝,马王杰阿姨手巧包得快,李秀利阿姨火候控得稳,徐秀娥主动提供自家厨房……“爱心蒸笼队队就这么组起来了。
“咱们这就像接力赛。”蔡玉珠边洗菜边说,“周日农场送菜来,我们可以提前择菜、洗菜、切菜,周一一大早开工和面、发面、揉面,中午热乎包子就能送到老人手里。”
“我也想出一份力”
敲定初步计划后,胡扬和同事们又拉着“爱心蒸笼队”的6位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细化方案。“咱们6个人分两组,每组3人,正好凑齐揉面、调馅、包包子的人手。”马杰先开了口。马王杰跟着点头:“我看行,每周一组负责做包子、送包子,两组轮着来,大家也不累,还能保证老人们每周吃上新鲜出炉的包子。”胡扬在一旁记着:“这样轮换值班,既能长期坚持下去,也能保证效率。”蔡玉珠阿姨笑着补充:“就这么定!下周我们组先上,保证把包子送到老人手里时,还冒着热气。”
听说这支平均年龄70多岁的“爱心蒸笼队”组建起来了,90岁的张芝英奶奶也坐不住了。“我也想出一份力!”她说,“我家厨房宽敞,桌案也大,正好适合当你们的‘根据地’,你们只管来做。我还能帮着和面、看火,搭把手没问题。”而另一组的“根据地”则设在了徐秀娥家中。“我家就在一楼,进出特方便。而且我还有个大蒸锅,一次能蒸很多包子,效率高得很。”徐秀娥满脸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物资方面也有了着落。作为社区“爱益起”编织社团的组织者,苑祝霞把通过义卖筹集的善款拿了出来,为“爱心蒸笼队”购买面粉、香油等。“辅料我们包了,保证老人们吃的都是好东西。”就连百姓农场的志愿者也被打动了,拍着胸脯说:“蔬菜我们每周准时送,保证新鲜,让老人们吃得放心。”
“这事儿虽小,但意义大”
上午十点整,热包子出锅了。“爱心蒸笼队”的成员们分头行动,把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装进食品袋,挨家挨户送到独居、困难老人家中去。
独居的周爷爷,每次都早早把茶几擦干净,听见敲门声就赶紧开门。“就盼着每周这一天呢!”他捧着热包子,激动地说。周爷爷子女都不在身边,一个人吃饭总对付。“不只是为了这口包子,更想有人说说话。”他说。
魏奶奶开门看见拎着热包子的志愿者,眼睛瞬间笑成了月牙。她接过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转身就从屋里捧出两幅松鹤图。“感谢你们常常惦记!”她把画递给志愿者,笑着说,“这是我自己画的,代表我的心意,祝你们都健康长寿!”
“爱心蒸笼队”成员送包子时,总会帮老人们干点活儿:为独居老人整理杂物,替行动不便的老人倒垃圾,陪没人说话的老人唠唠嗑……“之前我家遇到难处,好多事都顾不过来,多亏了街坊们伸手帮衬。”李秀利说,“那时候我就想,人家帮了咱,咱得记着这份情。现在加入‘爱心蒸笼队’,能给老人们送送包子、搭把手,也是把当初收到的温暖再传下去,心里踏实。”
“这些阿姨们用一个个包子,把咱们社区居民的心都连在一起了。”胡扬说道,蔡玉珠、徐秀娥、马杰、李秀利、马王杰、苑祝霞这6位阿姨不仅是“爱心蒸笼队”的成员,更是社区里常年活跃的志愿者。社区里的大小志愿者活动都少不了她们:垃圾分类桶前,总能看到她们耐心引导居民正确投放;日常安全巡查时,她们也会仔细排查楼道隐患,是街坊们眼里热心的“社区守护者”。
“别看我们几个年龄也不小了,可大家都觉得身体还挺硬朗,都想着再为社区出一份力。虽然能力有限,但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快乐。”马杰说道。苑祝霞也分享起她当志愿者的感受:“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小事,但意义却很大。正是这些小事让邻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信任也越来越深,我们也更有信心将这份温暖一直传递下去。”
令人感动的是,这份温暖像蒲公英的种子,在社区里悄悄扎了根、发了芽。有的居民送来自家种的葱姜,有的自掏腰包买配菜,还有人主动要求加入。“下周我也来学包包子,多个人多份力。”刚退休的李大姐说。
厨房里的蒸笼还在冒着热气,包子的鲜香顺着楼道飘进家家户户。在这座繁忙的城市里,科育社区的阿姨们用最朴实的手艺、最滚烫的心意,守护着那份热乎乎的邻里情深。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