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学红色文化、中医养生,以后下班不用愁没地方去了!”近日,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青成拾光”夜校在颐和园正式揭牌开班。这场聚焦辖区资源与居民需求的夜校,不仅带来了首批五大类14门特色课程,更搭建起一个集学习、社交、成长于一体的“星光加油站”。

  联盟单位+专家团 打造“接地气”课程

  仪式上,青龙桥街道为“青成拾光”夜校联盟单位授牌,并为特聘讲师团颁发聘书。中央党校、国防大学、颐和园管理处、西苑医院、光科技馆等20余家单位加入联盟,从红色文化、中医养生到前沿科技,为课程提供“硬核”资源支撑。“我计划在‘青成拾光’夜校开设一堂“巨变时代,通往家庭之路”的课程,核心是帮居民破解现代家庭相处难题,尤其聚焦青少年儿童教育这一家庭‘轴心’。”海淀区政协委员、海淀地区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介绍,“传统家庭重孝道、亲亲老老,是和谐的共同体;但如今家庭变小、社会竞争加剧,如何让家人彼此关怀、付出,成了大家的共同困惑。我的课程会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倡导建设‘书香门第’,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情有爱、有情有义’,并分享具体的家庭互动方法;二是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比如探讨文化与人工智能结合的话题,让内容更贴近当下生活。”

  “我们提前3个月做了线上问卷,收集了近2000条居民需求信息,最终确定五大课程方向。”青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夜校课程紧扣辖区特色——依托“三山五园”历史资源,开设“古都春晓”等文化探访;结合“全国学雷锋四个100”品牌,设计沉浸式志愿服务;联动高新技术企业,为青少年带来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科技课程。“不仅要让居民有课上,更要让‘对胃口’。”

  颐和园副园长李轩表示,作为联盟单位,将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夜校“活教材”,让居民在古建古迹中读懂京西文。特聘讲师团成员代表、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杨华,当天就带来了夜校首堂课“古都春晓”—益寿堂红色文化概述,从益寿堂的历史故事切入,带领居民重温红色记忆。

  “今天专门来听了这门课,加深了我对颐和园的认知,收获特别大。前段时间,街道还组织我们去益寿堂参观了展览,现场看结合课堂学习,让我对颐和园的红色故事和历史底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特别有意义。”居民张女士说。

  夜校成新社交场 居民在学习中收获成长

  “以前下班要么刷手机,要么在家做饭,现在报了,既能学知识,还能认识新朋友。”居民王阿姨拿着刚领的课程手册,指着“健康早餐”“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课程说,这些内容正好解决家里的“小难题”。

  “后续我们会根据居民反馈调整课程,比如增加手工、书法等兴趣课,还会把课堂搬到颐和园、圆明园等实地场景。”青龙桥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夜校不仅是学习平台,更是代际社交的乐园,“希望这里能让年轻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让老年人感受新鲜事物,让每个居民都能在学习中收获成长。”

  特聘讲师团成员代表、海淀区政协常委、农工党海淀区委会副主委、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玉奎也表示,作为讲师团成员,将致力打造接地气课程,搭交流平台,建服务机制,努力让夜校成为大家提升自我、邻里交流的纽带。以知识为种,在夜校共,为共建美好家园添动力。

  据了解,青龙桥街道“青成拾光”夜校每周开设3-4节课,居民可免费报名参与。青龙桥街道还将围绕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自我成长三大核心,持续拓展课程版图,夜校成为点亮居民“下班后”生活的新亮点,讲好新时代的青龙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