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东南社区,晨光与暮色交替间,总有一个身影让居民们感到格外安心——他骑着旧三轮、身穿泛旧的黑皮衣、戴着褪色的工作帽,穿梭于单元楼间,忙碌而从容。他,就是60岁的陈言文。20多年来,他守着一方废品摊铺,却不止于回收旧报纸、空纸箱,更用一次次点滴善举,织就了一张满是信任与温暖的“邻里情网”。
一声“陈师傅”,二十年“上门情”
午后的阳光斜洒在社区铁门旁的废品摊铺上,陈言文正埋头整理着成摞的废旧纸箱。他饱经沧桑的双手沾满灰尘,动作却依旧麻利。电话铃声响起,他接起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陈师傅,我家里头有废纸箱、旧报纸,你来帮着收一下。”“好嘞,好嘞,我现在就过去。”挂断电话,他轻车熟路,匆匆赶往居民家中。
从早到晚,这样的电话,陈言文每天要接十几个。一句“陈师傅”,成了社区里最亲切的称呼;一次次“上门服务”,他默默坚持了20多年。他的联系方式被挨家挨户记在通讯录里,他也用真诚,一点点走进了居民的心里。
不止是收废品,谁家窗户打不开了、水管漏了、家具搬不动了,第一个想到的也是他。“我有什么困难事都找他,”居民刘阿姨感慨道,“在我看来,他就像雷锋一样,做了好事不留名,也不张扬自己。每次上门帮我收拾废品,都要给我废品钱,丢下就走,别的什么都不说。所以后来我就拿他当自家人了。”
危急时刻,他是邻里的“急先锋”
如果说平日里的“顺手帮”是陈言文热心肠的体现,那在居民紧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急先锋”,则是他用无私擦亮的奉献底色。
前些年,社区一户居民家中油锅起火,陈师傅得知后,与保安一起拿着灭火器冲进火场,扑灭火情后还帮着收拾残局,一直忙到天黑。“当时我们居民看着心里特别感动。”居民申大爷回忆道。
今年初秋的一个早晨,935号楼5层一位老人突发不适,急需送医。老人的儿子陈先生从单位赶回,面对170斤重、行动不便的父亲,一筹莫展。情急之下,他拨通了陈师傅的电话。陈师傅二话不说,扔下手中的纸箱,一路小跑上楼。
他先安抚老人情绪,细心为其裹上厚外套,随后与陈先生一起,半扶半抱地将老人从五楼一步步挪下来。就医后,他又帮忙将老人送回家中。陈先生要给钱致谢,陈师傅摆摆手说:“谁家没个老人生病的时候?帮把手是应该的,要钱就见外了。”
从“走街串巷”到“编外网格员”
1999年底,陈言文初到东南社区,推着三轮车回收废品。他本以为这只是一份“走街串巷”的临时差事,早出晚归换些收入,与邻里不过是点头之交。他却在一次次帮老人搬东西、替邻居看孩子、为住户修物件的小事中,与这个社区结了缘。
如今,他虽两鬓斑白,但对社区的熟悉已刻进骨子里。他清楚地记得946号楼里哪家老人腿脚不便需要多留意,947号楼里哪家孩子放学早得帮着照看,甚至能准确说出院里每一棵老树的位置。清晨捎垃圾、午后搬椅子、傍晚提醒关窗——这些没人嘱咐的小事,他默默坚持了20年。
在社区治理中,陈师傅的身影无处不在。搬运物资,他的三轮车成了“便民运输车”;邻里节、健康义诊等活动,从布置到收尾,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中关村街道东南社区工作人员毛晨旭说:“陈师傅在我们这儿其实算是一个‘编外网格员’,他给了我们很多帮助,比如垃圾分类推进初期,他主动请缨承担了早晚高峰的值守任务。”
有人问他,收废品本就辛苦,为什么还总愿意花时间帮别人?陈师傅笑着说:“我在这儿干了20来年,街坊们都待我很好,帮点忙不算啥。看着大家顺心,我心里也高兴。”
从一个人到一张网,平凡人书写不平凡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耀眼的光环,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他以收废品的三轮车为“阵地”,以热心肠为“针线”,在社区网格治理中发光发热,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暖心桥梁。
20多年寒来暑往,陈言文把“走街串巷”的临时差事,干成了守护邻里的“个人事业”,把陌生的街坊变成了信任的“亲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最珍贵的邻里情,藏在“顺手帮”的小事里;最温暖的社区治理,源于每个普通人的担当。
陈言文,就像东南社区里那盏常亮的“暖灯”,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人与人之间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感之路。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