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镇六郎庄五虎棍训练馆内棍影翻飞,十几根齐眉棍在少年们手中舞动,时而如惊雷破阵,时而如游龙穿梭。棍风呼啸间,这项起源于康熙年间、曾受皇封的“皇会”技艺,因葛长喜与非遗传承集体11位成员数十年的坚守与传承,得以走出五虎棍“后继无人”的困境,书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郎庄五虎棍“活态传承”的动人篇章。

数百年历史积淀的非遗技艺

六郎庄五虎棍源于赵匡胤与董家五虎的民间故事,曾是京城闻名的“皇会”项目,历经三百年风雨传承至今。“小时候学艺师父常说,五虎棍不只是耍棍法,更是讲忠孝、守气节。”55岁的葛长喜摩挲着手中的黄檀木棍,眼中满是敬畏,“可前些年我真怕这门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

1980年,十岁的葛长喜被五虎棍的棍法和故事吸引,拜入师门后与五虎棍结下不解之缘。四十五年来,他见证过技艺的辉煌,也亲历了它的沉寂,随着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人更倾向追逐现代潮流,对传统技艺渐失兴趣,五虎棍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有一回演出,我们凑不齐10个人,只能让两位60多岁的师傅临时上场,台上10人平均年龄五十多岁,打完一套棍下来气喘吁吁。”葛长喜的声音里带着一丝苦涩,“散场后老街坊拉着我说,‘长喜,可别让五虎棍没了,这是咱六郎庄的根’。这句话像块石头压在我心上,让我下定决心,就算拼尽全力也要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五虎棍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2017年,恰逢国家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在海淀镇党委、镇政府及万柳集团等支持下,葛长喜和伙伴们带着五虎棍走进六郎庄小学开设选修课,可是好景不长,因学校合并,五虎棍进校园项目被中断,这让葛长喜一度陷入低谷。

为打破五虎棍技艺“青黄不接”的局面,2019年11月,六郎庄五虎棍训练馆成为非遗文化传承公益培训新阵地,开始面向柳浪家园社区常年招收学员。自此,每周五、周六晚上公益培训如期开展。起初,报名者寥寥,葛长喜并未气馁,他带领六郎庄忠孝童子棍会的老伙计们现场展演,刚劲有力的招式渐渐吸引了社区居民。“没想到这么有意思,既能强身健体,还能了解历史。”社区居民王女士带着7岁儿子报了名。为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葛长喜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打破“先练半年基本功再摸棍”的传统,让新入门的孩子们练习基本功的同时接触齐眉棍等器械。

“压腿、站桩这些基本功枯燥艰苦,孩子们容易打退堂鼓。”他坦言,传统严格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我就给他们讲老艺人当年学艺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五虎棍不只是武术,更藏着“忠孝”精神与坚韧品格。为了让教学更高效,他根据学员的年龄和体能,分设基础班和进阶班,自编“弓步要稳、出棍要快、眼神要准”等口诀,在教学中简化复杂招式,并将“武松打虎”“五郎探母”等历史典故融入教学,增强学员的理解与兴趣。训练馆里,他认真示范动作要领,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

“第一次拿起棍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威风,葛老师教我们招式时,总会讲历史故事。”如今已学习五虎棍三年半的学员苏楒权说,“原来以为练棍就是锻炼身体,后来才知道每一套动作都有历史,都藏着文化。”为了让孩子们坚持学习,葛长喜经常组织孩子们参与演出,让他们在掌声中获得坚持的动力。如今,15名固定学员中已有12人能登台表演,他们的身影开始活跃于多个舞台,以稚嫩的动作延续三百年的文化血脉。

坚守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传承非遗,不仅是传授技艺,更是传递精神。”葛长喜深信,五虎棍传递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精神,正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优秀品质。“那些看似枯燥的练习,代代相传的故事,都是传承的力量,只要在孩子心里种下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生长。”

四十五年的坚守,葛长喜不仅传授了五虎棍技艺,更传递着三百年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精神。在他的影响下,伙伴们倾尽心血编排教学内容,尽心尽力教学。“只要还有一个孩子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葛长喜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的坚守“图什么”?葛长喜说道:“我就图晚辈问起五虎棍的时候,不只能从书本上看文字或图片,还能亲眼看见、亲手摸到,能实实在在地耍上一段,让咱们的文化传承下去。”棍风呼啸中,少年们的招式愈发娴熟。葛长喜的坚守,是无数非遗传承人的缩影——以一生护一脉,让传统技艺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让文化的血脉跨越时空、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