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惊叹于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活力时,海淀这片热土上,都市繁华与乡村静谧正和谐共生。全国文明乡风大会的召开,为乡土中国锚定了精神坐标,也映照着此间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留得住“乡愁”、育得出“新风”,二者交融共生,正共同汇聚成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深沉动力。在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海淀区将文明乡风培育作为留住城市记忆、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绘就出一幅宜居宜业、和谐善治的文明乡村新图景。
理论滋养与乡愁记忆 筑牢文明根基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精神的引领和文化的滋养。海淀区始终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浸润乡村沃土。
区委农工委组建的“理润三农”宣讲团,用朴实的乡音乡语、鲜活的身边案例,将宏大的理论政策娓娓道来。这些宣讲活动走进田间地头,把政策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新时代的思想在乡村落地生根。
与此同时,那份承载着历史与情感的“乡愁”被精心守护。全区已建成12个乡情村史陈列室,支持保留村建设村史馆。这些展馆通过老物件展陈、沙盘复原等展示手段,让乡村历史“活”起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
党建引领与精细治理提升乡村“颜值”与“温度”
优美的环境是文明乡风的外在体现,有效的治理则是其内在支撑。海淀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提升村容村貌、创新治理模式上持续发力。
“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们用心装扮自家庭院,让方寸之地成为点缀乡村的亮丽风景。环境整治从院内延伸至村边、地边等区域,实现从点到面的全面提升。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海淀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市级考核中取得佳绩。
基层治理更需要智慧创新。海淀区整合多部门力量,构建起协同发力的治理网络。这套精细化管护体系在应对极端天气、保障日常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苏家坨镇梁家园村,一棵400余年树龄的古槐树下,“大槐树村民议事厅”成为基层民主治理的生动实践。这里不仅是村民休憩场所,更是民主决策、矛盾调解的开放式平台。“有事好商量”成为乡村治理的新风尚。
文化赋能与新风浸润涵养乡村“气质”
文明乡风,既需要环境的“塑形”,更需要文化的“铸魂”。海淀区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乡村大舞台”专场展演、“舞动乡村”广场舞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这些接地气的文化盛宴,让农村群众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展现出海淀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寓教于乐中,新风新俗悄然成风。“村晚”群众文化演出以好家风好民风为主题,深受群众喜爱;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引导村民品味书香;“说唱移风易俗”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文明培育更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农村地区环境秩序持续优化。村民在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事务中的参与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文明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如今漫步在海淀的乡村,既能感受到人居环境的改善,也能体会到治理水平的提升,更能领略到文化活动的魅力。文明乡风如春雨般滋养着这片土地,为科技创新高地注入文化底蕴,谱写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