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区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上演。“钱爷爷,您好!您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一位小学生对着屏幕认真提问。屏幕上,“钱学森数字人”栩栩如生,他坚定地回答:“我们努力学习,为了振兴中华。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

  近日,“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迎来重大升级。随着“为国铸剑——纪念钱学森归国70周年”展区正式开放,“钱学森数字人”同步亮相展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这位科学巨匠实现了“数字回归”,让观众得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历久弥新的“两弹一星”精神。

  数字技术让历史可触可感

  现场,“钱学森数字人”成为全场焦点。“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当被问及科学精神时,“钱学森数字人”的回答令人深思。这套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让观众可以与这位科学巨匠进行实时对话。系统预设的11个核心问题,从“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到“您提出的思维科学是什么”,每一个回答都严格遵循钱老生前的言论和著作,力求真实还原其思想精髓与人格风范。

  “当听到‘钱学森数字人’说:‘技术创新是发展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如果不创新,我们将成为无能之辈’时,我深受震撼。”一位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感慨道,“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钱老的科学思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李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淀这片土地,既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通过数字人这样的前沿技术,我们能够让青少年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元勋科学家们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他进一步透露,海淀区将支持更多文化+科技融合新场景落地,通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深入挖掘红色创新文化

  为了系统性地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海淀区专门成立了阵容强大的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功勋奖章获得者后代、当年的事业参与者和相关领域学者。这支专业团队通过口述历史、史料整理和学术研究,让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英雄人物变得真实可感。

  “两弹一星”在海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红雨在采访中表示:“如果说三山五园文化代表着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两弹一星’就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红色创新文化。这种文化基因与今天海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核心区的使命高度契合。”

  “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22位都曾在海淀这片土地上生活和工作过,还有数以千计未能获得功勋称号的参与者。”张红雨的话语中充满敬意,“他们是共和国历史上最耀眼的‘星星’,正是他们的智慧与奉献,奠定了今天海淀科技引领的坚实基础。我们这一代人最好的感恩就是传承,最好的纪念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荣光。”

  构建“教育+打卡+传播”深度参与模式

  展馆内精心规划的互动区域,构建“教育+打卡+传播”的深度参与模式。在留言簿里,参观者们用“‘两弹一星’,国之底气”“传承航天精神,勇攀科技高峰”等真挚寄语,表达着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在马兰小院复古体验区,观众们换上蓝布工装,戴上安全帽,使用老式算盘和水壶等道具,沉浸式体验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穿上这身工装,拿起这些老物件,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工程师感慨地说,“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创新的可贵精神。”

  在展馆的留言簿上,一位中学生这样写道:“与‘钱爷爷’的对话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要像先辈们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用科技创新铸就强国梦想。”这样的感悟,正是展馆创新实践价值的最佳印证。

  精神传承照亮未来之路

  作为“两弹一星”重要发源地,海淀区始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集聚地。这里拥有2家国家实验室、9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9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汇聚了12个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在海淀区生活和工作的两院院士约646人,占全国的35.8%。

  今日的海淀,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正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中关村创新文化,全链条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形成“1+X+1”现代化产业体系,矢志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从马兰小院的复古体验到“钱学森数字人”的科技互动,“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手段,让“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这种创新的展陈方式,正在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