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室飘出婉转的旋律,美术课堂上“晴空雏菊”在笔尖绽放,书法教室内墨韵飘香,瑜伽课程中呼吸与舒展相融……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海淀区曙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幅充满生机的“夜学图景”正在上演。这些发生在工作日夜晚的场景,不仅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了充电赋能的精神驿站,更以“小而美”的课堂实践,悄然重构着社区的文化生态。
在近日举办的“七彩英才耀动曙光”曙光街道2025年人才嘉年华主题活动上,“曙光聚能夜校”正式揭牌成立。作为曙光街道打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生态的重要举措,夜校依托“四大能量课堂”与“三项运行机制”,正深刻改变着公众的学习方式与成长路径。
精准布局,需求导向点亮“夜学”热情
“没想到能亲手创造出这么有艺术感又实用的作品!”学员校蕊兴奋地分享道。在“曙光聚能夜校”,像她这样的艺术爱好者正收获着成长的喜悦——“夜校让我这个艺术‘小白’成为了油画‘大师’。”“书法课程太实用了!过年时候家里的福字我能全包了!”每节1—1.5小时的课程,通过“理论+实践”的体系化设计,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自我提升。
“以前下班后就在家刷手机,现在每周都期待着夜校的课程。”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李女士道出了许多上班族的心声,“久坐办公让瑜伽课成了刚需,一节课就能缓解肩颈酸痛,找回身心平衡。”精准布局背后是对需求的深刻洞察。“我们前期通过微信小程序以及走访地区企业的形式,深挖群众实际需求,按照‘缺什么学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的思路,打造了创新工场、思想领航、生活美学、成长驿站‘四大能量课堂’,推出了一批需求契合度高、引领性强、富有烟火气的精品课程。”曙光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进介绍,通过“线上点单+线下议事”的需求响应机制,“曙光聚能夜校”将课程选择权交给群众,真正实现了“百姓点单,夜校上菜”。
三级服务网络,构建便捷“学习圈”
“‘聚能夜校’品牌的关键,在于创新构建了‘街道总部-社区分校-网格教学点’三级服务网络。”曙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玄旋介绍,“作为总部,党群服务中心周一、三、五晚分别开设书法、美术、瑜伽课;上河村社区和时雨园社区作为试点分校,每周四和周末提供声乐及书法课程。同时我们将樊登书店纳入网格教学点体系,并持续推进社区分校的广泛建立,以进一步扩充网格教学点覆盖范围。”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既保障了课程内容的标准化输出,又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灵活下沉,让优质教育真正融入城市肌理,也为社区注入文化新活力。
“风吹过青草连绵,莫尼山矗立在眼前,巍峨身躯高入云端,守护着我们的平安……”在上河村社区活动室内,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合唱团正随着专业老师的钢琴伴奏投入练习。悠扬歌声传递着温暖,更串联起社区内外丰富的资源网络。“街道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四季青医院等‘聚能合作伙伴’深度协作,构建起‘党员专家+行业精英+社区达人’三级师资库,既保证了课程的专业性,也强化了实践指导价值。”玄旋介绍,通过资源整合机制,这个覆盖全龄段、全域范围的“终身学习圈”,正悄然改变着社区的文化基因。
“社区分校自开办以来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广泛调研确定课程设置与授课时间。”上河村社区党委书记付丽霞介绍,分校采用周末白天授课的灵活模式,主要服务60至70岁的老年群体。“我们会根据每次到场人群的年龄段量身定制课程内容,比如书法教学中,当孩子居多时,就会转化为创意实践,指导制作冰箱贴、相框等实用作品。”指导老师张雅杰展示的教学案例,印证了“动态定制”课程理念的灵活性。这种根据学员构成实时调整教学内容的机制,让不同年龄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
在需求响应与资源整合之上,完善的服务保障构成了“三项运行机制”的坚实后盾。“夜校还建立了涵盖学员反馈、教学观察、成果展示等多维度的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动态考核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服务体验。”玄旋说道。
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曙光聚能夜校”正如它的名字——汇聚多方能量,在为辖区百姓提供便捷高效学习平台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以社区教育激活人才潜能的新路径。“未来,我们希望无论是科技前沿的AI应用课,还是提升生活品质的咖啡品鉴课,居民都能在步行15分钟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课堂,让曙光地区真正成为大家‘融入社区、结识挚友的快乐家园’。”陈进说。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