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平谷镇东寺渠村“泃水晚渡市集”拉开帷幕,熙熙攘攘的人流,此起彼伏的叫卖吆喝声,飘荡的烟火气夹杂着文化味儿升腾而起,不禁令人遥思旧景。

从历史深处走来。“泃水晚渡”是“平谷区老八景”之一,位于东寺渠村南,全长三百多里,是平谷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泃河”之名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齐师及燕战于水,齐师遁。即是水也。”“泃河”距今至少有2379年的历史,名字从未改过,也是北京最早的漕运河。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泃)水出右北平无终县西山、白杨谷。西北流迳平谷县,屈西南流,独乐水入焉。水又左合盘山水,东南迳平谷县故城东南,与洳河会。又南迳城东,而南合五百沟水。河又东南,迳临城北,屈而历其城东,侧城南出。”说的是泃河发源河北兴隆,经天津蓟县入平谷东境,与洳河交汇,再东南流经三河、宝坻,过宁河、汉沽入渤海。

清同治十一年改为海运,三十年代《平谷县志》也有记载:“县治南寺渠为泊船之所……凡蓟县、密云、平谷山中出产之核桃、果品等类均由此处用船运往天津、唐山各地……”除文字记载外,还有志中所刊照片为证。当时,东寺渠桥处曾是水运码头,每到傍晚,水运船只停泊在这里,运货人马车辆络绎不绝,船上炊烟缭绕,观众熙熙攘攘,甚为热闹,故为一景。

1938年,侵华日军控制水运,河道淤塞,河水运于1940年停止。随着时代变迁,泃河沿岸往昔的繁华已经隐去,水运码头也被东寺渠桥所取代,“泃水晚渡碑”依旧静静的伫立在东寺渠桥下,诉说着这段历史。

向美好未来奔去。东寺渠村将老故事和新业态重新融合,以重现“泃水晚渡”的盛景为思路,紧紧围绕文化振兴战略,坚持“服务群众,践行新时代”理念,打造“泃水晚渡市集”活动,推动新时代新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共促共进。

东寺渠村党支部副书记、集市总策划陈小梅说:“以前我们村渡口是往来农产品的集散地,现在水运变成了路运,渡口变成了桥,但我们的东寺渠市场仍然是全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用另一种方式发挥着“渡口”的作用,同样没有改变的还有我们服务高大尚平谷的初心。”

“泃水晚渡市集”引入东寺渠村市场内优质品牌商户、社区周边的商户、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联盟成员等多种业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在“家门口”搭建一个集交流、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平台,合理划分七大主题场景,布置30余个展位,根据东寺渠村自身特点设计不同主题,将泃河晚渡的历史做成永久性展板,方便村民阅览。本次活动,服务种类多样,从文化展示到家医义诊,从老人拍照到亲子游戏,从餐饮美食到二手物品交换等集逛、吃、赏、玩于一体,吸引大批村民前来“赶集”。让村民沉浸式体验“泃河晚渡”的市井繁华的同时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让两千多年前热闹的场景重现东寺渠。

一个个充满特色的小摊位,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来了许多前来“赶集”的村民。摊主们积极热情地向顾客们介绍自己的商品,顾客们也仔细挑选着心仪的物品,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DIY石膏娃娃”“投球”等亲子互动体验项目,吸引了许多村民家庭前来参加,他们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畅享活动乐趣。旧物交换区,村民们把自己闲置的物品在这里进行“物物交换”,既实现了村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大爷大妈,快看镜头”。东寺渠村委会贴心的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拍照券,免费为老人们在“泃河晚渡”市集第一季拍照留念,并每人赠送一张8寸照片,留住最美“夕阳红”,为老人们留住幸福美好瞬间。

美食区更是排起了长队,有小锅饽饽、爆米花、冰汤圆、手打柠檬茶等,东寺渠村委会贴心的为村民准备了美食半价券,村民们一边吃一边排队等候,显然这已经不是他们光顾的第一家摊位了,摊主备了丰富的食材,自己更是享受着忙碌的喜悦。

本次东寺渠村“泃河晚渡”市集活动,为村民提供服务的同时,还满足了村民多维度的生活需求。接下来,东寺渠村将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和多样性,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持续打造有温度,有品质的市集活动,让“烟火气”在村里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