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都高校“千人百村”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中,建筑与艺术学院实践团“乡遇仲夏团”走进北京市平谷区王辛庄镇太后村,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7月中旬,团队精心创作的乡村振兴主题墙绘作品正式亮相,迅速成为太后村的新晋文化地标,吸引众多村民和游客驻足观赏、拍照打卡。

1艺术点睛: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在太后村村委会东侧,一幅长达15米的《乡村振兴长卷》格外引人注目。实践团成员以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为创作基底,巧妙构思"乡村振兴“四个艺术字,将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场景生动呈现。“我们走访了村里7位老农,深入聆听平谷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最终决定采用时空对话的艺术形式展现乡村振兴的历程。”团队负责人、空间设计专业大二学生董溢涛详细介绍创作理念。

2校地联动:探索文化振兴新路径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太后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村党支部书记杨铁鑫全程参与选址策划工作,他表示:“这些墙绘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更激发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我们计划将其纳入乡村旅游线路,并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实践团创新采用“参与式创作”模式,邀请村里10余名儿童共同绘制,在专业指导下完成了充满童趣的乡村学堂壁画。

在前期准备阶段,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我们系统梳理了太后村辽代萧太后行宫遗址、古树群等文化资源,确立了'历史记忆+产业特色+生态宜居'的创作主线。”作品特别融入了平谷区“高大尚”发展理念,通过艺术语言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

3青春绽放:艺术浇灌乡野沃土

在近40℃的高温天气下,团队成员每天坚持创作8小时。空间设计专业的李玟洁为精准把握粮仓和文字形态,提前用PS软件精心设计图案;建筑学专业的张何苗则预先建立三维模型,确保大型墙绘的比例精准。学生们运用3D立体画技法,巧妙融合王辛庄镇农业特色、太后村传说故事与青山绿水等元素。他们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深深打动了村民,常有老人自发送来绿豆汤和水果消暑,形成了“村民送清凉,学子送文化”的温馨互动场景。

村党支部书记杨铁鑫表示,这批墙绘作品将成为王辛庄镇“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的重要展示窗口。太后村第一书记王震指出:“此次活动是高校艺术资源下沉乡村的生动实践,我们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把专业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

据悉,建筑与艺术学院实践团“乡遇仲夏团”后续还将协助太后村开发更多的农家院墙绘导览系统。今后,实践团将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把专业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随着更多艺术元素的注入,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将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努力打造成为平谷区“艺术乡建”的标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