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庄镇的鱼子山村,一个名为“山的客厅”的展览,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它源于这片土地与山共生、以山为屏的革命根脉,成为一座凝聚历史、映照当下、启迪未来的精神灯塔。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它庄严地邀请每一位来访者,开启一场关于传承、发展与振兴的深刻对话。

自开放以来,“山的客厅”已接待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参观者。我们汇集了其中五位代表性人物的真切感想,他们的声音,共同构成了对这座“客厅”最生动的解读。

山东庄镇宣传委员辛磊:

“山的客厅”的落成,是我们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成功实践。它超越了传统展览,成为一个驱动发展的思想引擎。项目启示我们,乡村治理需“像山一样思考”:要如山般有定力,摒弃急功近利;如山般普惠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如山般开放包容,广纳贤才众智。它完美融合了红色根脉、绿色发展与共富愿景,为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的振兴路径,坚定了我们建设有诗意、有远方的美丽乡村的信心。

策展团队负责人:

策展前期我们在村子里实地考察,透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访谈对话,发现先民作为戍边军兵在明朝就开始在这里扎寨安家,他们在长城上守卫,在谷地间耕作,600多年来不断繁衍,成为了真正的“山里人”,村民的一言一行里已经内化了山的力量。我们不光要溯源历史,追思这一方水土在抗战年代做出的巨大贡献,更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延续新时期鱼子山人深扎“根系”传承守望相助的精神血脉……很有必要记录下这些历史和成绩,就有了这个小小的展览。

展览以“山”为客厅,以生态、历史、产业为引线,欢迎大山之外的更多人走进大山,与我们一起见证鱼子山人站在新时代不断探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鱼子山村党总支书记杨金宇:

这个展览,为我们鱼子山的“魂”安了家。它展陈的是历史,照亮的是前路。它生动地将厚重的红色历史与火热的当下生活相连,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抗战精神正延续在蓬勃的产业中——红色旅游带来人气,生态农业夯实根基,村民共建共享凝聚合力。“山的客厅”如同一张崭新的精神名片,凝聚了人心,让我们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步伐更加坚定,底气更加充足。

鱼子山村民王彦平:

在“山的客厅”里,我读懂了父辈的坚守和我们日常劳作的价值,明白了什么叫“靠山爱山”。这座山,过去是革命的屏障,今天是我们的依靠。我们日复一日守护的绿水青山和耕作的田地,就是对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与告慰。这个展览让我们挺直了腰杆,为我们平凡的坚守赋予了不凡的意义,让我们为身为“山里人”而感到无比骄傲。

观展游客王女士:

“山的客厅”带给我的,是一次远超预期的深刻体验。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用最朴实、生活化的方式,将一个地方的灵魂与家族记忆娓娓道来。在这里,红色的历史是可触可感的,它无缝衔接于今日村民的艺术创作与特色物产中。我深切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升华——那种不畏艰难的韧性,已融入建设家园的每一步实践。这不仅是一次观光,更是一次心灵的“归家”与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间“客厅”所呈现的,不仅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是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未来生活。聆听过来自不同视角的感言,我们更加坚信,“山的客厅”的价值,正待更多人来亲身体验。我们诚邀您前来,汲取这份源于土地与奋斗的深沉力量,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