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峪口的山野间,有一位 “不一样” 的养蜂人。她不是世代传承的蜂农,却用现代科技改写了当地养蜂业的传统模式;她曾是都市白领,却让 “科技养蜂” 的理念扎根乡村,带动上千群蜜蜂产出 “科技蜜”,更让数十户蜂农靠技术实现增收。她就是北京野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平谷区养蜂协会秘书长赵丽梅,一位用科技为乡村 “甜蜜事业” 注入新动能的创业者。

一次转身:从白领 “女王” 到乡村 “蜂王”

2015年,是赵丽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她告别城市的写字楼,跟着爱人回到他的家乡平谷,一头扎进了养蜂这个充满 “甜蜜” 却也满是挑战的行业,创办了北京野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初入行业,赵丽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钻进山区走访每一户蜂农。她发现,当地蜂农大多是55岁以上的老人,蜂农们对养蜂的坚守与热情,深深触动了她。带着这份共情,赵丽梅向所有有意向的蜂农伸出橄榄枝,只要愿意合作,公司就全力支持。很快,区内80%养蜂规模在50群以上的蜂户,都与她建立了长期合作,合作蜂群总数超过10000群,遍布多个乡镇。昔日的都市白领,就这样成了平谷蜂农心中名副其实的乡村 “蜂王”。

一份坚守:科技为笔,绘就蜂农致富图

合作的蜂农多了,赵丽梅也发现了行业的养蜂群体老龄化、技术传统化、经营模式单一化“痛点”,为此,她为公司定下了 “科技养蜂” 的核心宗旨,先是组建了一支 “王牌技术团队”,邀请全国养蜂技师刘长国带队,召集25名拥有20年以上养蜂经验的老蜂农,组成专业队伍。

为了让团队跟上行业前沿,她还经常带着大家参加各类行业交流会,学习最新养蜂技术,把 “外面的好经验” 带回来。技术落地,最受益的是蜂农。公司每年繁育1000只优良蜂王,无偿提供给合作蜂户。定期组织免费培训,一年服务次数超百次,手把手教蜂农科学养蜂。

2018年,赵丽梅更是引进了新西兰先进的自流蜜生产技术,不仅大大减轻了蜂农的劳动强度,产出的蜂蜜经济效益更是普通蜂蜜的5至8倍,单户蜂农每年能多增收1000元左右。

一种探索:文旅+科普,拓宽新赛道

养蜂不仅能产蜜,还能做什么?赵丽梅没有停留在 “卖蜂蜜” 的单一模式上,而是瞄准了 “文旅融合” 的新趋势,想为平谷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赛道。2017年,她将峪口种蜂场升级改造,打造出集技术开发、育种、休闲体验、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性蜂文化园区“欢乐蜂场”。为了让蜂场更有 “吸引力”,她围绕蜜蜂IP做足了文章,设计吉祥物 “甜甜蜜蜜”,创作融入蜜蜂 “勤劳、团结、奉献” 精神的主题曲《欢乐小蜜蜂》,还推出亲子绘本…… 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蜜蜂文化的热爱。

赵丽梅的欢乐蜂场每年接待约5000个亲子家庭,孩子们可观察蜜蜂采蜜、了解蜂巢结构,大人能体验乡村慢生活,有效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蜂场还先后荣获 “北京市五星级休闲农业园区”“北京市科普基地”“少先队员户外实践基地” 等称号。

此外,她带领32位全职妈妈组建科普团队,建起首家生命科学科普实验室,精心开发《探索蜜蜂王国》《蜂巢与科技》《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我和妈妈爱科学》等系列课程,将蜜蜂知识、生命科学转化为孩子可动手、可体验的趣味课堂。几年来,科普团队开展活动千余场,科普人数达八万余人次,赵丽梅表示:“能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比卖出多少蜂蜜都让我开心。”

回望十年创业路,赵丽梅感慨万千:“创业十年,乡村给予了我很多。” 尽管养蜂行业需风吹日晒、格外辛苦,但她从未后悔,还表示 “蜂产业是农业的重要部分,对生态平衡、植物多样性、设施农业提质增产都很重要。希望能通过科技和新模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这项古老的‘甜蜜事业’传承下去。”

从都市到乡村,从白领到 “蜂王”,她用十年时间不仅让平谷的蜂蜜更甜、蜂农的日子更红火,更以行动证明乡村是大有可为的天地,只要有热爱、有坚守、有创新,就能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酿出属于自己的 “甜蜜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