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峪乡是北京市平谷区建设森林防火“五个一”工作机制先行先试的乡镇之一。2021年底,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级“五个一”工作机制,并已稳定运行近4年,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北京市创新形成森林防火“5541”工作模式。黄松峪乡在“五个一”工作机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贯彻“5541”工作模式,基层森林防火工作迈入了系统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的新阶段。
一、基本情况
黄松峪乡地处平谷区东北部,乡内生态公益林面积为68589亩,森林覆盖率为71.82%,林木绿化率90.87%,面临防火三大难点。
一是山林面积大,森林防火点多、线长、面广。黄松峪乡地形南北长,长达20公里,而东西窄,基本特征为“九分山水一分田”,乡域绝大部分面积为山地和林地。全乡共划分森林防火网格53个,设置森林防火检查站19个、进山卡口77个。森林防火巡查管控、应急处置任务重、风险高、难度大。
二是旅游人数多,外来火源管控难度大。黄松峪乡作为旅游乡镇,每年高峰期接待游客可以达到上百万人次。大量外来游客带来了复杂的火源风险,如炭火烧烤、吸烟、放飞孔明灯等违规野外用火行为。由于人员流动性较强,防控体系难以全面覆盖。
三是农事用火多,传统习俗与生产生活需求相互交织。当地村民的农事用火和祭祀用火(如烧秸秆、烧荒、祭祖烧纸等)与生产生活及传统习俗紧密相关,难以完全禁止。
二、政策背景
2019年、2020年平谷区发生多起森林火灾,区应急管理局、区森防办复盘事故过程、调研相关情况,最终确定在全区山区有林行政村建设森林消防群众性扑救队伍。
从2021年开始,平谷区森防办在部分行政村试点建设“五个一”(一支队伍、一辆水车、一根水管、一张图、一组向导)工作机制。黄松峪乡是先行先试的乡镇之一。黄松峪乡结合自身优势展开探索。2022年4月2日,平谷区在前期试点推广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和规范,大力整合人员和资源配置,在123个有林村全面建设村级森林消防“五个一”工作机制。
2024年,北京市创新形成“5541”工作模式,以“火源管控‘五本台账’村级‘五个一’工作机制、基层森林防火网格‘四定’、森林防灭火宣传战略工程”为核心,强化向事前预防发力、向基层末梢发力工作导向。以“5541”工作模式为抓手,在市级、区级相关单位的指导下,黄松峪乡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三、实践探索
(一)强化落实各级责任
结合贯彻实施林长制,黄松峪乡健全完善乡政府、行政村(含有林景区)和森林消防队伍、林管员、网格管护员三级森林防灭火组织管理和责任体系,不断提升森林防灭火工作效能,为建立完善村级“五个一”体系提供了基础保障。
不断强化森林防灭火工作组织领导。黄松峪乡成立由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担任总指挥的乡森林防火分指挥部,制定印发森林防灭火工作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统一组织实施各项森林防灭火工作,对村级“五个一”体系建设作出明确部署。
严格压实各级森林防灭火责任。乡森林防火分指挥部细化明确各工作组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层层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逐级压实森林防灭火工作职责,确保村级“五个一”体系建设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严格实施检查验收考核。乡政府将各行政村“五个一”体系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森林防灭火工作考核内容,细化人员在位、演练拉动、应急处置等量化考核指标,严格落实年终绩效奖惩措施,有效规范村级“五个一”队伍运行管理秩序。
(二)健全村级“五个一”工作机制
2021年底,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级“五个一”工作机制,并稳定运行至今。
一支队伍:每个村群众性扑救队员6人,严格落实村级森林消防队伍24小时备勤制度。一辆水车:每村配有载水量2吨的小水车。一根水管:配备铺设总长度100米的水管。一张图:绘制标明重点森林防火区、危险地带、进山小路、水源地和停车场等要素的村级森林防火处置图。一组向导:由林管干部和护林员、党员、村民代表等熟悉山林地形的人组成的向导队伍。
通过图解与向导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村庄的森林防火布局,为林火扑救工作提供有利参考,还可以为扑救队伍提供准确的导航,甚至引导队伍更快、更安全地抵达火点位置,为基层高效扑救火灾发挥积极作用。
(三)千方百计完善保障
统筹利用区应急管理局和区消防救援局资金,改善村级队伍保障条件。同时,加大乡级财政支持力度,乡党委、政府每年投入10余万元,用于森林防火设施设备补充维修和物资器材配备完善。
(四)贯彻森林防火“5541”模式
细化规范工作管理台账。在“5541”五本台账的基础上,黄松峪乡的“十本账”机制是乡镇基层探索精细化管理的典型之一。黄松峪乡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完善《森林防火网格管护员台账》《村级森林消防“五个一”台账》《森林防火物资储备管理台账》《森林防火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工作台账》《森林防火可燃物清理台账》《森林防火巡查检查记录台账》《森林消防中队值班考勤台账》《森林防火公务用车管理台账》《森林防火隐患排查整治分类台账》《森林防火应急演练和处置台账》,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记录、有签名、能闭环,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森林防灭火工作。
深化村级森林消防“五个一”体系建设。严格落实村级森林消防队伍24小时备勤制度,完成各村消防水车车库建设,加强村级队伍物资器材保障,确保各村消防水车始终保持良好技术状态并且满水满油备勤,全年参与处置火情10余次,村级森林消防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严格落实网格“四定”责任。黄松峪乡划分为53个森林防火网格,配备207名网格管护员,其中包括9名林管员、9名乡级林长和7名村级林长。
统筹开展森林防火“矩阵式”宣传。在森林防火期内,黄松峪乡7个村利用智能广播和微信网格群进行防火宣传和信息发布,网格员敲门入户发放“致村民一封信”,乡森林消防中队每日不少于三次防火巡查检查,在进山卡口设置智能语音提示器,并安装防火宣传标牌、横幅。
(五)结合实际深化机制探索
在“5541”工作模式的基础上,黄松峪乡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健全工作体系,抓好五支森林防灭火队伍建设和“四山四水四路”建设。
1.五支森林防灭火队
生态林管护员队伍:全乡已上岗生态林管护员216人,其中含各村林管员9人、值守人员13人。森林消防中队:乡森林消防中队现有25人,由公益岗人员、巡查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组成。村级森林消防“五个一”队伍:严格落实村级森林消防队伍24小时备勤制度,完成各村消防水车车库建设,并加强村级队伍物资器材保障。专职消防队:乡专职消防队建立后,结合山区乡镇消防工作和专职队装备特点,将乡森林消防中队和专职消防队联动使用,平常联训、应急联战。有林景区兼职消防队:石林峡、梨树沟、大溶洞、湖洞水、天云山5个有林景区和金塔仙谷民宿度假区均建立了兼职消防队。
2.“四山四水四路”建设
山场林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7条防火作业道、2个蓄水池、2个防火检查站已被纳入全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石林峡、湖洞水、梨树沟3个有林景区已建成引水上山消防管道,完善了应急水源布局和防火通道建设。森林防火隔离带建设任务:全乡已完成9040.2米边界防火隔离带建设工程,共清理村庄周边森林防火隔离带35条,清理林下可燃物795吨。保障森林防火装备物资:区应急管理局和区消防救援局每年投入近30万元,对乡森林消防中队、专职消防队和各村消防队伍装备、服装的配备给予了大力支持。乡党委、政府投入10余万元,及时补充和维修防火检查站设施装备。
四、成果成效
基层响应更加高效。3年来,村级“五个一”队伍发挥“早、快、灵”优势,早期处置“三烧”等火情50余起,参与重点防火期湿化作业400余次,确保了全乡无森林火灾。
防火形势整体向好。重点时段违规用火事件同比下降显著;应急处置更为迅速,“三烧”等火情早期处置率100%;群众防火意识明显提高,人为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发生率下降80%,防控体系更牢、基层反应更快、社会参与更广。
五、工作展望
黄松峪乡将以持续深化森林防火“5541”工作模式为主线,进一步夯实基层防火基础,提升系统治理能力。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全面修订完善森林防火各项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管理体系。二是深化科技赋能。依托北京市“智慧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对重点林区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度,提高风险预警和快速响应能力。三是强化队伍建设。继续优化“五个一”村级队伍结构,推进队伍向专业化、年轻化迈进,增强扑救实战能力。四是加强联防联控。强化多方协作,构建信息共享、力量联动、应急联战的防控体系。五是深化宣传教育。积极利用各类宣传途径扩大影响力,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治良好氛围。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39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