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身影照亮城市,他们是凌晨街头清扫街道的一抹橙黄、风雨中守护交通的臂章、奔波的外卖骑手、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总有一些善意的瞬间打动人心,他们是路人之间的热心援手、邻里间的守望相助、也或者仅仅是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默默的守护......这些皆是“凡人微光”的生动注脚,让这座城处处涌动温暖,彰显最动人的烟火温与文明底色。区委宣传部邀您加入“凡人微光·温暖平谷”好人好事挖掘宣传活动,记录并传播身边这些暖心故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徐海珍:

  一颗赤诚心 一片家医

  东高村村的秦大妈焦急找到内科主任徐海珍:“徐主任,我家老曹这两天又头晕、没精神,他动不了,我岁数大也带不动,儿女一时赶不来,您是家庭医生,能不能上门给看看?”徐主任连忙应下:“不麻烦!您老两口是我的签约居民,老人有需求,上门服务是应该的!”说着便拿上出诊箱,跟着秦大妈去了家。曹大爷因高血压脑卒中已卧床三四年,徐主任为他测血压、查情况、调药量,还叮嘱秦大妈帮老伴翻身褥疮、定时拍背肺部感染,甚至示范了下肢肌肉按摩的方法。秦大妈听得格外认真,临走时紧紧拉着徐大夫的手道谢。徐大夫背着出诊箱走出院门时,阳光伴着微风,心里也格外舒展敞亮。

  徐大夫走在街巷里,路口大爷大妈纷纷上前打招呼,念叨着各自近期的血压、血糖情况。街边小卖部老板娘探出头喊:“徐大夫,我血压降不下来,啥时候帮我调调降压药?我也想让您当家庭医生!”徐大夫笑着回应:“您关注社区网格群,每月初我会发出诊时间,先记您名字和电话,门诊日找我就行。”老板娘应:“好咧,到时候找您!”徐大夫随诊的小本子上,记满了居民需求:测血糖、咨询转诊、代购首都大医院的药……每个名字背后,都是居民的满满期待。

 

  徐海珍身兼数职,既是家医团队长、东高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主任,也是首都医科大学3+2助理医师的优秀师资,承担理论授课与临床带教工作。日工作和教学中,她分享多年行医经验,助力年轻医师成长,切实做到“传、帮、带"。

  30年从医路,徐海珍始终严谨尽责,以医者赤诚坚守“为病人着想”的准则,全心服务患者与签约居民,以心为灯照亮就医路。她精湛医术与微笑服务,被辖区居民铭记,用真心赢得广泛认可,带领的家医团队获评“优秀家医团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背后是辛勤付出。她常说:“穿上这身白衣,就必须无愧于它,无愧大夫这声称呼。”

  从脚尖暖到心尖!

  尉双军以桩桩“小事”绘就社区温情

  尉双军曾是一名企业职工,退休后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她以耐心为笔、热情为,扎根社区服务一线——无论是日常邻里帮扶,还是各类活动组织,总能看到她奔波忙碌的身影。她用一件件实事为居民纾困解难,让退休生活在为民服务中焕发出别样光彩。

  一、从脚尖暖到心尖

  辖区内有不少子女常年在外、独自居住的老人,由于行动不太方便,洗脚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也是桩“难事”。尉双军用一双温暖的手,不仅为老人解决了生活上的小难题,更用陪伴驱散了老人的孤单。“老人们需要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帮他们洗洗脚,聊聊天,虽然是小事,却能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尉双军说。

  二、雪后行动

  雪后初霁,社区道路上积了一层薄冰,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天刚蒙蒙亮,尉双军就拿着扫帚和铁锹来到小区主干道,弯腰弓背地开始清扫。积雪融化后路面湿滑,她一边清扫一边提醒路过的居民“慢点走,小心路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忙碌,她终于为居民清理出一条安全通道,保障了居民的出行安全。

 

  三、入户宣传到家

  为了让垃圾分类知识深入人心,尉双军主动承担起上门宣传的任务。她挨家挨户敲门,拿着宣传手册耐心讲解分类标准、投放时间和注意事项,遇到居民提出的疑问,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带动了更多人主动参与到分类行动中。

 

  尉双军的退休生活,没有悠闲的“养尊处优”,却有服务他人的“充实满足”;没有轰轰烈烈的“高光时刻”,却有邻里口中的“靠谱尉姐”。在尉双军身上,我们看到了最朴素的善意——原来伟大从不需要刻意雕琢,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把每一份温暖传递到位,就是最动人的人生答卷。

  用微光温暖他人

  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在平粮社区新开街19号楼,住着一位家喻户晓的热心“志愿者”——陈翠伶。自2005年搬入平粮社区起,二十一年来,她始终默默承担起义务清扫楼道的任务,用日复一日的行动,将邻里互助的温情揉进了楼栋的每一个角落。

  陈翠伶本就是个爱干净的人,她家住在5层顶层。刚搬来时,崭新的楼房、洁净的环境让她格外舒心。从那时起,无论小区清洁工是否已清扫过楼道,她每周都会雷打不动地从自家门口出发,提着水桶、拿着抹布,从上到下用清水将整栋楼的楼道仔细冲刷一遍。每逢节假日,哪怕自己再忙,她也会专门抽出时间清扫楼道,擦净扶手、拖净地面,让整个楼道都透着“过节的清爽劲儿”。遇到邻居家的门垫脏了,她也会顺手帮忙清洗,这份不图回报的热心,渐渐成了楼栋里的“日常风景”。

 

  从2005年到如今,二十一载春秋流转,陈翠伶的清扫从未间断。在她的带动下,居民们也慢慢开始关注楼道环境:有人主动擦拭自家门口的墙壁,有人随手捡起楼梯上的杂物,曾经“一个人的坚持”,渐渐变成了“大家的守护”,整栋楼的居住氛围愈发整洁、和睦。

  而陈翠伶的奉献,远不止于清扫楼道。作为公共文明引导队队长,她还带领全体队员积极投身平谷区的各项重大活动:平谷桃花节上,她们穿梭在花海间引导游客;庙会与正月花会里,她们维持秩序、解答咨询;中高考期间,她们在考点周边协助疏导,为考生营造安静环境。疫情来袭时,她第一时间带领队员向北京红十字会义务捐款,用行动传递爱心;垃圾分类推行初期,她又带着队员走进区里30多个社区,一边发放宣传手册讲解分类知识,一边在垃圾桶前值守引导;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她还会组织队员开展宣传活动,引导居民用鲜花祭扫、线上追思等方式,践行“理性追思、文明祭祀”的理念。

  有人说,陈翠伶就像一只小小的萤火虫,没有耀眼的光芒,却始终用微光温暖着身边人。她把义务清扫的平凡小事,做成了传递温暖的“长期工程”;把引导员的岗位责任,变成了服务社区的实际行动。二十一年来,她用坚持与付出,为平谷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让文明之花在楼栋里、社区中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