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年的执教深耕,是她与教育事业的深情相守;四年多的代表履职,是她推动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从2003年7月踏上三尺讲台,到2021年11月当选石景山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她对教育的热忱与对群众的赤诚始终未改。在教育沃土上,她屡获荣誉:2018年至今获评石景山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024年获优秀德育干部称号;论文及教学设计、课堂展示等方面多次斩获市、区级一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在各级比赛中屡创佳绩。教学成绩斐然,所带多届英语班均分达130分、优秀率近70%。作为连接民生与政策的桥梁,她以调研丈量区域教育短板,用建议推动教育提升,在“双”改革中探索育人真谛,于“五育融合”实践中守护教育初心。

  以坚守为丈量 教育初心的厚度与深度

  二十余年辛勤耕耘,始终以坚守为标尺,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信念里,丈量着教育初心的厚度。她重视每个学生全面素质与良好个性的培养,关心学生成长轨迹,尊重独立人格,更用心发掘并激活每个生命的潜在光芒。无论身处德育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岗位,这份坚守始终未变——用真心贴近心灵,用耐心陪伴成长,用责任心托举梦想,用爱心温暖岁月,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执着中,践行“亲其师,信其道”的育人初心。

  这份坚守,更是深耕讲台的执着。她扎根教学一线,以“研究课——教学设计——科研论文”的钻研路径锤炼本领,用科研赋能教学质量;通过师徒结对甘当人梯,让教育智慧薪火相传。当高考改革凸显阅读重要性时,2018年引入蓝思阅读平台,在学校支持下组建英语阅读教室,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书香中成长;深耕“读写互促”“读说互促”模式提前布局新动向,将坚守化作推动教育创新的力量。

  以建议为舟载动 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效能

  担任人大代表的四年转瞬即逝,她却在石景山教育发展中留下深刻履职印记。每当看到代表建议落地,化作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矫健的身姿,便深感“人大代表”四字的重量,这是将教育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责任纽带。

  2022年初,“双”落地不久,家长们的焦虑让她牵挂——“作业少了,孩子在家没人管”“辅导方法不对”。作为一线教师,她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却也目睹许多家长“想管不会管”的困境。基于对近200户家庭的家访记录和多次家校座谈会,她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关于为学校划拨专项经费聘请专家培训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建议》。建议得到区教委的高度重视,落实了专项经费,专家团队入校培训,看着家长认真记笔记的模样,她更明白教育不是学校“单打独斗”,家校社协同才能让“双”真正扎根。

  2024年,她关注到学校西校区高中部专门听力教室,计算机教室练习,设备卡顿的问题。为此,她连续几周守课堂记录故障,对比成绩数据,发现硬件与成绩关联紧密。于是她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解决学生听力教室硬件不足的建议》,在区教委的积极推动下,建议办理取得显著成效。标准化听力教室配备高质量设备,听力满分率从2023年的一位数升至2025年的两位数,学生更加自信。这让她坚信,细致观察与推动,能为孩子成长助力。

  以调研为基读懂 区域教育的肌理与脉搏

  在石景山区教育版图上深耕越久,她越体会到“教育不是孤岛”。她的调研从“代表进家”起步,大爷大妈孙辈作业,年轻父母谈托管难题与兴趣班选择,这些碎片声音拼出区域教育的真实图景。

  2022年撰写《坚持落实“双”,让教育返朴还真》的调研报告时,她发现“双”既能规范校外培训、避免家长陷入“剧场效应”,又能提升校内效能、尊重成长规律。据此建议:汇聚社会力量支持政策推进,规范培训机构缓解家长焦虑,引导家长转变观念。在她看来,少“内卷”焦虑,才能让社会教育心态更理性。

  关注“双”宏观影响后,她将调研视角转向家校共育的微观环节。2024年,经两个月访谈本校近100名家长,她发现家校共育存在困局:家庭教育重“智”轻“ 德”,家长合作意识淡薄,学校作业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共育体系不健全。为此撰写《“减法”之下做好“加法”》探寻破局之道,深刻认识到“双”本质是在“减法”中做“加法”,唯有推动家校共育迭代升级,才能实现家校双向奔赴,培养时代新人。

  对“高大衔接”的思考源于学生困境。2024年冬,高三学生李泽宏备战化学竞赛时,因学校实验室和教材不足而遇阻,虽获高校实验室机会仍憾失省队资格。此事促使她调研区内高中课程,发现石景山学生基础扎实创新思维培养不足。这种错位催生她在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关于石景山区教育“高中与大学衔接”共育创新人才的建议》,也让她明白区域教育竞争力在于构建“人才成长链”。建议得了区教委的高度重视,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高中学校与大学合作开展项目,进一步拓宽邀请院士、大学教授进校园的渠道,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回望二十二年教育生涯,从教案建议案,从讲台到代表席,场景变,对“好教育”的追求始终未改。她深知教师的作用不只传授知识,更在对学生的精心点拨、深切激励、温柔唤醒、坚定托举与全力成全。当建议化作孩子眼中的光、校园新变化与教育新动能,她便读懂“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深意。未来,她将继续深耕教育沃土,以赤诚与担当践行代表使命,在教育与履职的道路上收获更多育人硕果。

  来源:区人大、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