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雅京,是中交城市更新公司的一名职工。我宣讲的题目是《老物件里的心跳》。不瞒大家说,刚接到宣讲任务时,我心里直犯愁!我,一个95后,我该如何讲述好抗战精神,我能说好吗?带着这个困惑,我在京西民俗陈列馆继续盘点一件件沉默的老物件,突然,一只漆皮斑驳的旧皮箱吸引了我的注意。老馆长笑着说:“你不知道吧?这可是杨奶奶的宝贝,当年她就拎着这小箱子,带了几件新衣裳、几块花布,一个人,就从几百里地的外乡,来咱们京西安了家!”。听着老馆长的话,我眼前出现了那个一个风尘仆仆的身影。她就是中国唯一的女特等战斗英雄郭俊卿,十几岁的郭俊卿女扮男装,参加战斗,被誉为“现代花木兰,走的时候,身边只有一只旧皮箱。

同样是皮箱。可郭俊卿这只,跟她穿越战火硝烟,但却装不下一件属于她的女儿装。我不敢想,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要“拎着箱子奔向远方”,得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决心!

墙角那台蝴蝶标志已经黯淡的缝纫机仿佛也在让我听听属于它的声音。恍惚间,我眼前浮现出,抗战后方的深夜,油灯忽明忽暗,一群人踩着缝纫机赶制军鞋军衣。有人大声喊道:“前线急需三百套棉衣、五百双棉鞋!”没人回应,只听得见缝纫机的踏板声变得更加猛烈。这是机器声,也是抗战英雄们的心跳声,是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一针一线,缝补起破碎的山河,编织出我们今天的安稳生活!

这一刻,看着这些老物件,忽然觉得,它们不再是普通的物件,而是英雄的奖章,是历史见证者!”

作为城市更新业务的一线工作者,我看到的,不光是老物件的温情,更有实实在在的“痛”!我还记得,去年冬天,我在老旧小区走访时,一位80多岁的王大爷拉着我说“小李,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当年我带着我三个闺女一起挤在这筒子楼里,那时候大家都穷,谁家能飘出肉香味儿,整栋楼都跟着热闹!可现在倒好,当年的热闹变成了麻烦,你看,闺女周末想带孩子们回来吃顿饭,光找停车位就得绕半个钟头… 这‘家’啊,住了一辈子,咋就成了个… 负担呢?”

我知道,这份“舍不得”与“跟不上”的矛盾,是石景山许多老街坊们心底最深的痛!承载着回忆的老房子、老街道,是我们割舍不下的情怀,也是跟不上时代的无奈!

不过,咱石景山没让大伙失望!区委区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城市更新政策,推动惠民行动,这不是要把老地方全拆了,而是带着温度的“新生”!。我记得在推土机进场,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老菜市场即将消失时,82岁的姚大爷捏着我的衣袖:“小李,我在这菜市场买了大半辈子的菜… 拆除它,就跟割我心头肉一样,疼啊!”

我理解大爷的疼,可这“心头肉”之痛,是我们这一代建设者必须直面的“新战场”!它没有硝烟,但一样得拼勇气、拼智慧、拼担当!规划中,我们特意留下了老菜市场门口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街坊情感的根啊!

两年后,商场开业那天,我又遇见了姚大爷。他摸着老槐树,笑着说:“小李,2年前我哪想到,家门口这个老菜场还能变成有超市、餐馆、电影院的大商场。现在,我小孙子周末还来我这上培训班呢… 你看,老槐树在,老地方就没丢,新生活也来了,这才是咱盼望着、想守住的‘家’!”

当我再回到陈列馆,摸着冰凉的缝纫机面板,轻扣旧皮箱的铜锁,我感受到的不再是历史的距离。抗战精神的传承,对我们这代青年来说,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是我们在更新老房子、老街道时,指尖与历史的共振。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新时代的使命,是守护老物件里的心跳,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回应!

来源:区委宣传部、北京石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