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西城区作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肇始之地,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将城市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肌理,通过赓续历史文脉、重构文化空间、创新民生服务、守护生态本底、滋养群众文化五大维度,绘就一幅历史与现代交融、文明与幸福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一、赓续历史文脉:让城市记忆在创新中永续

西城区以“微更新、深活化”重塑老城灵魂,烂缦胡同以108号“红色会客厅”为代表的“共生院”延续青砖灰瓦的传统肌理,既留住老住户的乡愁,又引入书店、咖啡厅、酒店等新业态;566岁的先农坛庆成宫在中轴线申遗成功之际打开大门、喜迎四海宾朋;宣南文化博物馆里上演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让历史建筑从“静态展陈”转向“动态传承”。通过“文物活化利用清单”“万象中轴”等创新实践,西城区以科技赋能文化传承,让胡同砖雕里的故事、中轴线上的晨钟暮鼓,成为市民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现场。

二、重构文化空间:打造“没有围墙的文明矩阵”

精心打造“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33家博物馆、158家实体书店、57家“悦读湾”遍布全区、滋养生活,老城文化味、书卷气愈发浓厚。大力推动文化事业产业融合发展,辖区汇集“中国(北京)动画周”“运河北端点”“京剧发祥地”“相声发源地”“音乐剧盛典”“报国寺古旧书市”六张文化金名片,形成“白塔夜话”“宣南文化博物馆”“法源寺百年丁香诗会”三大文化会客厅。打造精品街巷、“最美院落”,利用拆除违建、腾退房屋优先植入便民商业和文化服务设施,印证着“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的承诺。

三、创新民生服务:以精细化治理提升幸福质感

坚持民生优先,将80%的财政资金投入民生领域,2024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万个,11所“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学校以全新面貌亮相新学期,让胡同里的学校同样精彩。下大力气办好80岁以上“老老人”和3岁以下“小小孩”两个最可爱群体的事,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8个、“父母食堂”323家、托育服务场所81处。以大健康理念推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织补群众身边休闲健身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让每一名西城人都享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四、守护生态基底:于繁华处生长“会呼吸的绿洲”

精心推动“花园城市”建设,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成为北京市首例“城市森林”示范型绿地。园内打造“广阳书院”,以“景观+生活”的方式,为市民打造一片集生态、景观、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家门口的森林”与“森林里的家”。什刹海西海湿地萤火虫重现、河畔垂柳依依,成为核心区唯一一处城市湿地,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聚焦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物业管理等,大力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周末大扫除”等爱国卫生运动,营造优良人居环境。

五、滋养群众文化:让文明成为幸福生活底色

深入把握西城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早期传播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用好红色资源,以原创红色大戏推动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代代相传。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用好首都高校“马院”资源,深入开展“马院进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不断给人们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高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服务圈”,建好服务群众的“连心桥”。以构建高标准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激发“书香西城”“博物馆之城”活力,国家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成为“大戏看北京”的金名片,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不断点亮市民美好生活,并赋予这座幸福之城温度和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