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播的视角综合审视这场亚运盛会,其间正折射着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现实情境,也蕴含着如何向世界更好展示真实立体中国的传播密码。保持“不迎合”的自信,让“想听的耳朵”听到更加多元和真实的声音,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当肩负的职责。
“弄潮儿”比心告别,“记忆之花”凝聚美好,杭州亚运会落下帷幕,带给人们的激情与感动久未平息。“这里的一切都如此迷人”,社交媒体上,仍不乏各国各地区的运动员分享亚运之旅的见闻,表达自己对这段经历、这座城市的不舍。
“这是一场体育的盛会,更是一场文明的盛会”。参与者既思接千载,感受泱泱华夏深厚的文化底蕴;亦视通万里,饱览今日中国之时代风采。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山水景观的“湖山”奖牌,让烟雨江南里的东方美学诗意绽放;从开幕式的数字烟花、数字火炬手,到赛场上使用机器狗、场馆数字孪生,无处不在的“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而最令人欣喜的当属赛事日常掀起的青春风暴,“没有一首歌是白放”的BGM,让竞技场秒变大型演唱会现场;大量“00后”选手上演亚运“首秀”,阳光自信的姿态、坚韧沉稳的风范闪耀全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生动鲜活的场景,为传统江南注入时代新貌,让亚运会成为一则独具魅力的中国故事。
一个国家的发展兴盛,必然伴随着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从亚运会乃至诸多国际赛事活动的长尾效应中,从社交媒体上不时涌动的“中国热”里,人们不难感受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稳健步伐。但同样需要看到,在“西强东弱”国际话语格局之下,讲好中国故事并不容易,中国形象的建构也遭遇着多重困境。西方媒体依然充斥有关中国的垃圾信息、“阴间滤镜”,“崩溃”“威胁”等论调总能找到“适配场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文化传播的视角综合审视这场亚运盛会,其间正折射着今日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现实情境,也蕴含着如何向世界更好展示真实立体中国的传播密码。
讲好中国故事,首先一点必然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曾几何时,对东方文化怀疑否定的思潮一度涌起,总有人觉得“月亮还是外国的圆”。而现实却是,从中国传统节日日益走向世界,到冬奥、大运、亚运接连掀起东方风潮;从火遍国外社交媒体的中国美食与生活,到街巷烟火、繁华夜市打动一众“歪果仁”……一系列现象级的文化输出,无不是实打实的中国元素,也都彰显着自信大方、坚定坦荡的文化姿态。五千年文明、三千载诗韵成就了“何以中国”;如今国家的发展、生活的巨变,更为东方文化传播积累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以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传播中国理念、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表达自身的同时,也是在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中国人推崇“天下一家”的民族观念,也正是这种包容特性对中华文化的成长发挥了巨大支撑作用。大家身处同一个世界,就是完整的命运共同体。本届亚运会开幕式上,既有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共同呈现,也有观众给予战乱地区运动员的热烈欢呼与掌声,多样文明交流互鉴的场景,让国际社会再度领略到东方文化的博大胸襟与格局。事实证明,文化传播从来都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输出,而需要切准大家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不断触发人类共通的情感雷达。
讲好中国故事,守正创新才能生生不息。“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其丰富内涵和多元样态。在传播格局日渐喧嚣的当下,要把博大精深且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讲好,需要尊重传播规律、用足新技术新手段,拉近与用户的心理距离。当然,“没有哪种媒介比人更能打动其他人”。构建完整而生动的中国形象,需要宏大叙事,也离不开个人化、情感性的微观表达。保持“不迎合”的自信,让“想听的耳朵”听到更加多元和真实的声音,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当肩负的职责。
“杭州亚运会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联通世界的中国和一个自信发展的亚洲。”这片热土之上,还有太多非凡动人的中国故事,等待着我们继续书写、精彩讲述、更好传播。打造出更多“亚运舞台”,积极主动地传播文化、传递思想,让中国故事跨越山海、赢得“粉丝”,必将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