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时刻对齐科技创新前沿,建设一个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频的创新生态”……两会之上,“科技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频频提及的热词。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过去一年,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力”震惊全球,到核聚变、超导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发关注,再到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新三样”构成中国出口的一抹亮色。可以说,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人们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命运。而国产大飞机成功完成商业首飞、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驶向大洋……一批“卡脖子”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提振了全国人民的士气,也让人坚信团结一心、全力拼搏,就能冲破封锁打压、赢得战略主动。

坚定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北京作为首都,作为我国优质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理应走在前列。从创新发展的规律来看,科研资源的富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创新成果优势,需要城市培育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筑成更多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的“桥梁”“纽带”,激活科创资源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这些年,从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到“北京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拔节生长;从北交所持续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活水”,到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行动……北京“软硬兼施”,认认真真造环境、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培育了72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约8000亿元的营收规模,显示出本市丰富的科技资源正实实在在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项创新发明所涉及的领域愈发繁杂,从实验室走向百姓家,愈发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拥有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创新力量的北京,需要进一步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联合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

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智慧的迸发,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就要竭力为其破除束缚、提供便利,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由此审视,不论是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还是正在提请审议的《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目标都是以充分的制度供给,为各类人才活力迸发、各显其能创造舞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首善之区,拿出更多重量级制度创新和科研成果,北京定能让科创之火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