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大幕开启,大量旅客经由火车站踏上归途。在北京站第八候车室,等待旅客的不仅有南来北往的列车,还有中欧班列拉来的跨境商品和一大批国潮文创新品。“车站商业街”里的新年货,成了旅客采购的热门伴手礼,为传统消费场景注入新亮点。
火车站、机场、高速服务区等交通枢纽是重要的人流汇集区,集中了餐饮、购物、娱乐服务等多种消费形态,也愈发成为重要消费场所。但长期以来,不少交通枢纽的商业供给不充分,休息区杂乱、零售业同质、餐饮店高价等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导致旅客往往将其视为“雷区”,“差旅人流”长期未能向大的“消费客群”转化。着眼现实“痛点”,北京积极对市内各大交通枢纽提质升级。比如机场,为更好发挥“双枢纽”优势,北京将“北京印巷”主题商业街、公共图书馆搬进航站楼中,“功能+场景+体验”的特色充分对接旅客需求。眼下,北京站趁热打铁在商业和服务上创新升级,聚拢了消费人气,也更好接了“地气”。
老地方有了新场景,带来新消费,这样的商业故事具有启示意义。今天,大众消费个性化趋势明显,消费产品、消费场景、消费模式等面临的创新升级任务越来越迫切。北京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新消费、新零售、网红经济等方面,具备良好基础。在此之上,进一步对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容提速,无疑能进一步激活消费潜力。从改造亮马河连起三里屯、燕莎、蓝色港湾等商圈,到三源里菜市场成为可以喝咖啡、逛艺术展的网红打卡地,再到北京站实现“在文物里运营一座车站”“车站里运营一条商业街”……城市中的各种业态,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思维,创造出新的消费亮点。积极主动捕捉当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特质,回应他们的消费需求,定能产生“多赢”的效果。
任何一种新消费场景都不是孤立出现的。消费场景的创新培育,是对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考验。在这方面,立足营造健康、和谐、优质的营商环境,北京正通过不断深化监管创新、优化审批服务,打造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创新消费场景,同样离不开文化赋能。这些年,北京在修复文物古建的同时尤其注重活化利用,重张后的正乙祠戏楼、湖广会馆莫不好戏连台、一票难求。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应用上的资源优势,完全能够转化为文化产业迭代创新的“加速器”,有力拉动新消费。
在北京站借力“春运”流量,发力“买买买”的同时,北京西站也在组织开展“京彩过年”新春市集,让旅客把京味儿年货和文化书香带回家。这些有益尝试,可以再多一些,再有趣一些,为高质量消费创新增色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