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发改委主任杨秀玲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北京将试点推行首都博物馆等20个博物馆延时开放。这一消息赢得一片点赞,不少人迫不及待想体验一把“博物馆天天见”。
“在博物馆,了解过去,感受未来。”逛博物馆,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工作、学习等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常常无法在工作日常规开放时段尽情参观。趁周末、节假日进馆,又往往一票难求、人满为患,参观体验大打折扣。面对博物馆延时开放的呼声,本市也做出积极回应。暑假期间,天文馆、美术馆等尝试开启“奇妙夜”;国庆、中秋等节假日,部分博物馆上线“延时模式”。如今进一步试点常态化延时开放,方便更多人在闲暇时来转转,无疑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延时开放在博物馆领域并不鲜见。德国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馆,每年都有两次“博物馆长夜”活动,一直开放到凌晨两点。有记者曾拍下观众坐在沙发上与美术名作默然“目谈”的场景,让人感动。故宫博物院也专门推出过“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邀大家“进宫赏灯”。当然,延时也意味着人力和物力的更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文保工作带来压力。如何在拉长战线的同时,做到服务“不掉线”、安保“不下线”,也考验着博物馆的管理智慧和水平。
延时开放背后,体现的同样是文博单位的担当。如今,随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国博“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展”前人头攒动,工艺美术馆的非遗美韵俘获无数拥趸,厚重高雅的东西不再曲高和寡是好事,但不时出现“洛阳纸贵”,也反衬出优质供给的不足。这就倒逼着相关方面探寻更多“打开方式”,更好对接公众需求。在这方面,除了延时开放,举办线上特展、开发数字IP、策划特色活动等都不失为有益尝试。当文博场所越来越多地向公众打开大门,也会为自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博物馆延时开放,让文化服务更加人性化,值得点赞。期待更多文博场馆行动起来、加入其中,为更加美好的公共文化生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