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块废旧木板拼凑出“居庸关”三个繁体大字,只缺带有“居”字中段的木板。近日,铁路文化学者王嵬在居庸关火车站考察时,发现一块废弃的老站牌,经考证很可能出自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之后。类似形制的站牌极为罕见,是京张铁路独特的历史遗存。
王嵬拼凑出的“居庸关”站牌。图据北京日报客户端
缺了半个字的“居庸关”,被锯开的四块木板,载着一段沧桑的历史。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王嵬查阅日据时期华北交通株式会社的影像资料发现,当时北平一些火车站,出现了形制统一的新站牌,如通古铁路的顺义车站、怀柔车站、密云车站等。此次发现的“居庸关”站牌,白底黑字竖向排列,站名两旁可见明显黑色竖线,且站名右侧依稀可见相邻车站和两站间距,种种排布方式与历史影像相吻合,因此可推测出其诞生年代和“当值”往事。
一块“退役”的站牌,既活化了京张铁路列车南来北往的场景,也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实物见证。京张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建设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是我国早期的工业遗存,在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居庸关车站建成于1910年,坐落在京张铁路施工最为艰难的关沟段。作为这一车站的身份标志物,居庸关站牌在岁月长河中几经更新,映照时代特征。这次发现的居庸关站牌,虽不是车站最初的站牌,但为铁路历史的发展变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在废弃站房发现老站牌看似偶然,其实是王嵬多年研究铁路历史文化的必然。按照《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任何人都能成为文物认定的申请人。据报道,从2015年起,王嵬就京张铁路、京汉铁路、京奉铁路建筑遗存,向京、冀两地10个区的文物部门递交了21项“文物认定申请”,其中已有11项铁路建筑遗存先后获得文物身份。正是识别文物的眼力、寻找文物的功力,创造了强大的个人文物发现力。
在珍贵文物的发现过程中,民间力量一直功不可没。比如,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商代青铜龙虎尊”,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一位农民撒网捕鱼时在河底摸到的;2020年,北京市朝阳区的一群孩子在田间玩耍,意外发现一块匾额,在家长帮助和引导下,将其交予文物部门。后经鉴定,此刻石为“清代湖州试馆的嵌墙匾额”,是北京会馆文化的重要见证。因为敬畏历史,热爱文物,许多平凡人为文物发现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与历史相遇的非凡体验,既是为国家文物保护工作“捡漏”,也是对那些因无知而毁坏、践踏文物的行为最好的教育。
保护文化遗产并不是政府和文博工作者的专利,民间学者的文保发现也有光荣的“身份证”。北京的文物分布极为广泛、存量极为丰富,期待更多文物爱好者持久参与这项工作,为京城文物保护“拾遗补缺”。更多的发现,意味着让遗失和散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这是共同赓续京城文化血脉再好不过的证明。